恩保德神父設臉書專頁 鼓勵青年回應主教會議
恩保德神父開設臉書專頁「萬年青」以迎接十月主教會議,現刊恩 神父訪問及選輯專頁部份文章, 帶出當中的牧民關懷。——編者
(本報訊)宗座外方傳教會恩保德神父(G. Giampietro)三月開設「萬年青」臉書專頁,鼓勵信徒探討青年議題,以迎接十月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他亦期望青年積極表達意見,以喚起眾人關注青年牧民課題。
本屆主教會議主題為「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負責構思「萬年青」專頁的恩神父三月廿六日對本報說:「希望提供分享平台去接觸青年,提醒他們應有意識積極地參與教會。」
他期望教會不要只口中說信任青年,心裡卻不是,而要學習真正的信任與欣賞青年。
恩神父強調這專頁要為信徒提供表達意見的平台,引發討論;預計會開放至十一月。
主教會議前會議剛於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在羅馬召開,恩神父喜見香港青年代表參與其中,他引述教宗方濟各指教會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他人的理解。
他指自己雖已屆八十四歲, 但仍十分關心青年,「不同年紀的人都可以討論,多些人交流帶動氣氛,當然青年也要積極參與」。(高)
• 「萬年青」專頁:www.facebook.com/yearofyouth
我的名字 變變變 Jay
多年前曾經在大學的小組任教過兩年,接觸過當下的青年人,發覺他們在思想、行為上跟我在工作上認識的青年人稍有不同。
我教的小組大約有二十人,負責監督他們的畢業論文, 需要個別跟進,確保他們在每個指定時段均能跟上進度,最終順利完成整份論文。
說實話,比較吸引我注意的是成績較好及成績較差的幾位同學,而緊緊追得上程度的一位,我留意到他好多時獨來獨往,跟他一起溫習的同學不多,而最特別的,是他大學每個學年也會改一次英文名。
多年以後,我發覺原來這情況依舊沒變,仍然有少數大學生每年也更改自己的英文名字。至於原因,確是耐人尋味。
我問過近年畢業的青年人,得到的估算,當然不是因為想改個好聽的名字,也不是風水命理,而是單純的不想有人記起他,方便做freerider(小組分工時想不勞而獲,沒付出但有功課交)。
我擔心的是,這少數青年畢業後,會否繼續按這方向發展?希望不勞而獲?對社會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可會有人不想將自己的辛勞成果,白白與這些人分享、從而做事也點到即止?這當然不成。
最近聽到一位朋友的回應,莫因善小而不為,聖經上更提到「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要愛你身邊弱小的,同時更要愛自己;愛自己,最少要勇於面對自己,包括優點及缺點,知道自己的缺點便得想辦法去改。若缺點不變,名字變、變、變,明知故犯,自欺欺人,改名有用嗎?
與他們一起同行 一位青年工作者
自大學畢業以來,轉眼間已有十多個年頭。還記得當年上青年工作的課堂時,教授分享如何看「青年」:「Youth is not the problem, but the one to live with.」我很喜歡這句說話,它教曉我青年不是問題,而是要與他們同行。
可是,在工作上,總是有家長或老師想我跟進個案「解決問題」:「姑娘,請你跟王同學說說不要再頹廢下去」或者「李同學太宅了,請你和他傾傾。」其實青年人是很獨特的群體,他們都有屬於他們獨特的需要,在問題衍生的背後,作為成年人,我們有沒有去想想青年人真正的需要呢?
首先,要融入青年人的世界,我認為必須要「投其所好」。早幾年,老師轉介一位中一新生,這女孩子回校完全不跟同學、老師傾偈,由於欠交功課,老師向她了解,她可以整整一小時也不說話。我約見她的第一次,當然她沒有說話,我簡單解釋了將會定期約見她, 當中我留意到她的書包掛了一個日本動漫的鎖匙扣。之後我上網認識一下有關日本動漫的資訊,而且在我下次約見她的時候,在社工室的電腦開著有關日本動漫的網頁,就此便開展了我倆的話題。
這個關於一個升中面對新環境充滿焦慮的女孩的經驗,告訴我「投其所好」對於進入青年人的世界是何其重要……
青年的真正需要是被明白,說實話,父母的明白比起社工的明白,對於個案的進展真是有效果得多,這是無可否認的。但願身為成年人,樂意「投其所好」,去進入青年人的世界,真真正正明白青年人,與他們一起同行。
歸屬感 恩保德
六七十年代, 一個非常流行的用語就是:Sense of belonging(歸屬感)。現在很多人質疑,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青少年,對香港有無歸屬感呢?
週五拜苦路時,有位女青年分享,她自領洗後,自問亦做足教友本分,參與主日彌撒、閱讀聖經,也感到天主的恩賜和幫助,但最大的支持,她感到是對堂區的歸屬感。其實,一週工作五天後,身心都感到極之疲累。當天放工後,她真的想撥電話給堂區,說晚上不來了,但她卻出現了。她如何克服那誘惑呢?力量當然是來自天主,天主透過堂區團體引領她來到堂區,堂區內的兄弟姊妹接受她、歡迎她、鼓勵她,她在堂區內得到支持,使她逐漸對堂區有歸屬感。
實在,許多人對天主的信仰太個人化,甚至是私人化。信理部曾向主教發出文件,指過分私人化的信仰,已離開了基督的福音。
我覺得若青年人對家庭、學校、社會都沒有歸屬感的話,他將會是個沒魄力的人;相反, 若他對團體有歸屬感, 他將變得勇敢、充滿活力和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