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說民主一定結出善果? 再回應基思並續論殘缺信仰

期數
3871
刊登日期
2018.04.27
作者
莫哲暐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4 月 29 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早前基思撰文說我指控他「變成了殺人兇犯」。我不介意再辯論,但很怕和我辯論的人邏輯犯駁。基思的文先大談「天主教徒」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他確實領了洗,但早就無practice了) 如何違反教會訓導,繼而問我: 「民主就一定結出善果嗎?」我不曾寫過民主一定會結出善果。反是基思在上篇文章中指出,有臺灣民眾因為不滿立法委員黃國昌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而發起罷免,繼而評論道:「這是人民的選擇,有甚麼可以非議的地方?」我反問他:愛爾蘭的人民選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他是否就不會非議呢?這根本是基思和自己在論戰! 

我近日拜讀了《H o w Democracies Die》一書,當中有個案例值得一談。一九三六年比利時舉行議會大選,當時有三大政黨:天主教黨、工黨,和自由黨。天主教黨由教徒組成,由首相Paul van Zeeland領導。而工黨則屬左翼,信奉社會主義。當時還有新興的極右政黨Rexist 和VNV。Rexist領袖為天主教徒Léon Degrelle,大力宣揚教會的優越地位,強調傳統家庭價值, 並抨擊議會制度。工黨在選舉勝出,但無法取得過半數。而天主教黨則支持van Zeeland繼續出任首相,他們可以選擇和工黨合作,或與Rexist和VNV合作。Degrelle得到教會內的傳統派支持,迫使政府舉行補選,與van Zeeland對選。天主教黨決定與工黨合作,結果van Zeeland大勝, 並與工黨組成聯合政府。在選舉期間,比利時首牧Jozef-Ernest van Roey樞機痛斥Degrelle危害國家。這個Degrelle早就獲希特拉和墨索里尼資助。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後,Degrelle與納粹黨共謀, 並加入黨衛隊。

天主教黨和教會的抉擇是何等艱難。當時納粹黨仍未完全露出真面目,有教會人士也認為法西斯主義值得支持。但天主教黨選擇與無神論左翼社會主義者合作,打擊宣揚傳統價值的Rexist, 實在需要極大智慧和勇氣。黨領袖和主教看清了漂亮面具後的真面目。

教徒投票,必然有所取捨, 因為無任何候選人可以完全符合教會訓導。然而我們必須分辨誰人以漂亮言辭去包裝惡念。有些議員口講家庭價值,卻反對保障工人權益,甚至支持中共破壞家庭、踐踏人性尊嚴。如果有信徒因為這些議員口頭說捍衛家庭價值便挺身支持,那就是「殘缺的信仰」。

我從無指控基思是「殺人兇犯」。我只說:所有因為「家庭價值」而支持、默許,或被動配合政權殺人者,都是殺人兇犯的幫兇,也是破壞「家庭價值」的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