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卸任大專牧民工作 石果豐投身鹽田梓導賞

期數
3872
刊登日期
2018.05.04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06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剛過去的四旬期, 西貢小島鹽田梓舉行苦路善工, 吸引不少教徒慕名參與。除了教徒及村民義工外,遊客亦擠滿小島碼頭。現時島上不少設施已妥善修復,難以想像它十多年前是個滿布雜草、寸步難行的荒蕪之地。 

鹽田梓由村長陳忠賢帶頭下,於近年開展復修工作,及後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 以推廣村的文化和生態保育。中心現有四位職員,其中一位便是西貢聖心堂教徒石果豐。他小時候便為主保瞻禮當輔祭:「當時要帶著鐮刀上島斬草,因為沒有人會上島。」

島上聖若瑟堂建於一八九○年,每年五月主保瞻禮吸引不少村民、信徒及遊人參加。配套設施復修前,主要是主保瞻禮才有人上島;復修後,每年約有三萬遊客到訪。村民推廣島上的公教與客家文化的同時,又要保護其生態環境。 

石果豐於二○一六年參與義工計劃,接待慈悲禧年到訪的朝聖者;他卸任天主教大專聯會牧民工作者後,便擔任鹽田梓職員。他三月對本報說,復修過程困難重重,首先人手不足,其次資金不足,對實際操作如人流管制、資金運用也沒有經驗,仍是「學爬」的階段。 

他於中文大學修畢可持續旅遊碩士課程,憑著相關知識協調島的運作及發展,「剛開始復修時,村長希望能重現小島的宗教生活,但村民大多已在外國落地生根,要重返小島有難度。」可是,復修工作必需要村民的參與,他說:「我在畢業論文當中都提到:一個要復修的地方,若沒有當地人參與,就會喪失當地特色。」

他指出,當時亦有教徒反對將鹽田梓發展,擔心發展會使鹽田梓商業化,尤如耶穌要於聖堂門前趕走小販一樣。他強調,「鹽光保育中心」並非以盈利作為目標,但也需要一定的收入去維持村的運作。他直言:「我絕對認同耶穌於聖堂門前驅逐小販,因為他們只顧營商,但我不認為復修工作是褻瀆的行為。」 

回顧公教學生運動: 

欲速不達 須凝聚學生

石果豐念大學時加入天主教同學會,並在天主教大專聯會擔任幹事,及後更任聯會牧民工作者一職。回顧在大專聯會推動學生關心社會,他認為欲速則不達,須凝聚學生。 

他回憶當年任幹事的同時,又須全職上班,再加上只有兩名幹事,生活非常忙碌。剛上任時便遇上碼頭工運事件,幹事二人便辦一系列活動如工作坊、講座等等,讓同學認識集體談判權等議題。 

他又指出,當時聯會人多能深入討論社會議題,但予人印象就是一群「玩政治」的人。他希望透過加入幹事會, 能聚集更多同學,「有部份同學不熟悉社會事務,也不覺與自己院校活動有關係,便不參與聯會事務。」

離開幹事會後,他亦曾修讀教區青年牧民課程;參加普世青年節後,他認為自己可接受青年牧民的挑戰,便以牧工身份在大專聯會服務。他表示憑藉自身的牧民經驗,希望能鼓勵更多點年青到鹽田梓,讓更多青年在島上服務。

鹽田梓以宗教、文化、生態及旅遊四個方向發展,他認為必須適度有為,「要分清楚宗教和旅遊的界線,而宗教和旅客之間有一道橋,那就是福傳。如果旅客與聖堂之間只有文物上的聯繫,那他只是個旅客;但若有導賞員解說,成功引起旅客對天主教興趣已是福傳。」

二月底, 財政預算案公布,將批二千四百萬元撥款予旅遊發展局,效法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未來三年在鹽田梓舉辦藝術祭。石憂慮藝術祭會帶來太多遊客,影響島的生態環境。

石果豐指出,鹽田梓有明顯的旺淡季,淡季就是暑假, 若然藝術祭成事,他希望政府能在暑假辦,可以將遊客分流;現時中心會繼續與政府洽談,以不超過島的負載能力為目標。他又說,島上部份道路及指示牌日久失修,「政府若要真正協助我們,就應該改善基礎設施,為朝聖者及遊客提供方便」。(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