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不要再讓家庭悲劇發生⋯⋯

期數
3872
刊登日期
2018.05.04
作者
一位家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06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二○一四年六月廿七日,照顧自閉兒子心力交瘁的父親,殺了兒子後自刎。遺書中向妻子幼子表白,由他帶走長子,這個決定對他們是更好的。

二○一八年三月十七日,一位長期照顧「懷疑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外孫的婆婆,對孩子做了不可挽回的事⋯⋯。

四年了,悲劇沒有改變,可以不再發生嗎?

在兒童精神科診所遇上一位帶著嚴重自閉症孩子的媽媽。第三句說話就對我說:「她年幼時,很多次我想抱著她跳下去,留下長女幼子跟爸爸。現在她生得這樣高大,⋯⋯。」

她女兒生得高大,不懂表達自己,動輒順手出拳抓人,媽媽一定首當其衝,但所有身邊人,都隨時遇上,可見媽媽接到的投訴有多少。我們總是主動邀請媽媽帶女兒來參加活動,每次媽媽總是戰戰兢兢的表示,怕女兒連累我們要向其他家長道歉。

有一次,女兒來中心時特別焦躁,連同事眼睛都被打黑。原來女兒踏入青春期,可能身體不適又不懂表達,結果我們要整天特別保護她及身邊的其他人。我們只是辛勞一天,但她的母親辛勞數十年,她的苦又有誰知。

我們推行「開心放假」服務,為著有特殊需要兒童於學校假期提供全日託管。每次與參加者面見講解時,我們都說,深信我們有能力為小朋友提供一個開心而安全的假期,接納小朋友參與唯一的條件,是照顧者們願意放假,過幾天悠閒輕鬆的時光。一說到這點,沒有一位照顧者不即時淚盈於睫,因為我們明白他們內心說不出的苦,願意與他們同行。

他們的要求是很卑微,只是希望更多人明白小朋友並非魔鬼化身、不要再指責他們管教不力;他們要有多些希望,讓他們知道,小朋友是有能力的;他們要多些鼓勵,告訴他們你的小朋友,今天比昨天進步,是因為你和他的努力;由已長大的患者,告訴他們自己以前都是這樣,但不是想有心令人憤怒;他們需要是同路人互相支持、互相鼓勵。

我們的服務主任講得好。很多年前,他已替我們的小朋友正名,小朋友不應只是特殊教育需要(SEN),他們是特殊需要(SN)。他們最大欠缺的是溝通障礙、社交技巧、成長需要,怎會只是教育的需要。

我們相信,要幫助這些小朋友成長,一定要動員整個家庭的力量。故此,支援不單是在學校發生,社區照顧都很重要,照顧者的支援更不可缺。

很多時他們不敢亦不懂尋求支援、需要社工們主動接觸,需要肯定他們的不是別人的負累,他們並不孤單。

他們不是需要特殊服務,他們需要融合服務。就讓他們的小朋友和家長,如其他一樣,享用中心所有的服務。

但願有一天,我們的家長,都能接受,他的小朋友是上主給他們的特殊禮物,因為他們關係必更為親密、更能在子女身上實踐他們愛的能力。

•明愛九龍社區中心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