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伊思高神父的鮑聖神恩

期數
3873
刊登日期
2018.05.11
作者
李允熹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13 日 耶穌升天節

想在這裡分享一位曾在聖類斯服務的神長:伊思高神父(Bruno Gelosa, 1914—2005), 據我觀察, 其鮑聖神恩有三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J o y(喜樂)。時維一九七九年,我小一。相信許多目前在校同學的父母尚未出世。大家應該知道小聖堂在那裡,門外有一個聖物部。當時除了賣耶穌、聖母像之外, 還有售一種叫做立波的東西, 配合足球機,缺一不可。究竟誰想出這點子來呢?可能是神父本人,出招高明,因為你未必一定進教,信教與否也須買立波玩。神父交易模式有趣, 找續以錢或送聖相為單位, 其中一幀相的老人家笑容,跟他好相似。後來我才知悉相中人為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神父是意大利人,而教宗是波蘭人,異中求同,笑容同樣具感染力。J o y中文怎解?很難翻譯,「喜樂」也說不盡。大抵不用薪水也會幹,幹勁去做, 心安理得,心滿意足。你們中六學生為模擬考試不免惆悵, 我自己做老師丶老豆不時愁容滿面,就想起他的笑容,能心甘命抵做好一件事,會覺得好joyful呢。

第二, C o m p a n y ( 陪伴) 。足球和聖類斯密不可分。伊神父當時年屆七十,仍然會落球場跟我們競技、踢皮球、守龍門。年年八月有個聖心晚會,球場舖滿心形蠟燭, 神父都落手落腳,親力親為。談及伊神父,必定跟荔枝莊掛鈎。暑假時會帶同學去宿營, 我不知神父八十年代在聖類斯宿舍有冇冷氣,但至少肯定荔枝莊餵蚊,好熱好焗,神父卻義無反顧,與我們同行。正是陪伴, 令我們覺得他與眾不同。神父在開場白這樣介紹自己:「上有鮑思高,下有伊思高。」深信其確切活出會祖的初心。近日, 我朝早閒逛校園,目睹老師會巡籃球場,看大家做運動,大家該珍惜機會和老師談談成長經歷,亦藉機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第三, F l e x i b i l i t y ( 靈巧)。如上所說,伊神父在暑假及冬季辦旅行宿營,安排上靈巧多變,儼如變奏的避靜。宗教元素外, 也夾雜其他活動:行山、問答比賽。在校內的宗教活動,其做法也破格, 諸如小息時為未能參與晨間彌撒的同學送聖體,放學後則有聖體降福。同學在清晨彌撒自發擔任讀經、司琴、早課,尤其鍾意爭做輔祭,以競爭比賽為幌子,一個月公佈獎項,一季又設另一個獎項。傳教方面,伊神父也走在前沿,用放映機播苦難劇電影,以pop-up 畫說聖經故事,確能救幾多靈魂就幾多。

課室裡的老師, 通常只會記得最標青、同埋最搗蛋的同學,中間還有我這種被遺忘的一羣。伊神父令我覺得在其他方面創新猷。今天不只是老餅話舊,更重要希望同學發掘自己長處,施展抱負,不愧為聖類斯學生。Not everyone can register at 'Talent time', but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is talented. 時代不同,德育永遠是王道。

伊思高鮑聖神恩培育成果,最直接莫過聖召,如周伯輝神父,現服務澳門教區,還有吳多祿神父和龐秉輝神父。如果大家想知道多些伊神父的軼聞,可以請教何偉良老師、郭尚賢老師, 還有徐啓昌先生,徐老師推展一個課後慶禮院計劃,同學務必多加參與。

•作者一九九○年畢業於聖類斯中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