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爭抝

期數
3874
刊登日期
2018.05.18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20 日 五旬節主日

 

人在生活中遇到問題, 總需要反省,引入個人經驗後,再加上實踐,才算上了一小課。學生上課,對每個命題都明白了,但是還須重複練習和體會,否則流水作業,豈能長久憶記?最近又來了「教改」的爭抝。「通識」是否必修?修又是否必考?或是考而成績只分合格與不合格?這樣的爭論完全忽畧了人的學習過程。今天大家都習慣了率性表達,一切關乎事實的假設,都基於網上資訊,這又如何能使思考與領會內在化?「通識」本來是為了幫助學生多了解社會時事,從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並能融滙各科知識,這不是好事麼?為何數理、語文等其他學科,不用這樣的修、考、評核方式?我看問題的核心是不能溝通,總之就是各說各話,各被自己所關注的閉塞了一切;既不願換一個角度看看,也不肯開懷聽一聽真別人的聲音。這情況源遠流長,從「巴貝耳塔」已出現,於今尤烈:人們追求權力、地位,希風承旨,為的只是在今世的追逐中,分享一杯羹。

人的認知極有限,到底我們能走得多遠、摩得多高, 誰的心裡是甚麼心思,也只有天主知道。主說:「當那真理之神來到時,祂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因為祂不憑自己講論,只把祂所聽到的講出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若十六13)我們實在太喜歡表達、太少靜心聆聽和反思了。聖神降臨時,來自各地的人都驚訝怎麼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懂別人在說他們出生地的方言,講論天主的奇妙功行?從文字和理論而言,其實確有斟酌之處,但從果效象徵而言, 實質意義已在我們信仰中表達無遺。

罪使人失落像原祖父母,仇恨像加音殺亞伯爾,混亂像巴貝耳塔的建造者,憂慮像未見主顯現前的門徒;但復活的主賜予我們的是祂的聖神,而聖神的果效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迦五22)當然,也就更沒有那一處的方言、母語或官方語文的爭抝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