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土地大辯論」的幾個問題

期數
3875
刊登日期
2018.05.25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5 月 27 日 天主聖三節

 

政府委托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稱土供組)開展的「土地大辯論」,於上月廿六日開始為期五個月的諮詢, 小組提出未來開發土地的十八個選項建議,邀請市民表達意見。土供組強調本港仍欠超過一千二百公頃土地,相當於六十個維園。

文件提供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選項。十八個選項建議中,比較大爭議的包括棕地發展(如何處理現正在棕土作業的物流業?)、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以公帑建基建協助囤地多年的發展商發展?)、發展私人遊樂場地契的用地(當中佔地一百七十二公頃的粉嶺高爾夫球會更是焦點所在)、由「丁屋」增加密度變「丁廈」(卻不提「丁權」截龍的問題);而其他建議包括維港外填海、東大嶼發展、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更是為發展而犧牲我們的生態環境。

聖座剛於五月十七日新發表《經濟和金融問題》文件,提出經濟和金融發展需要有「道德基礎」,它幫助我們思考香港目前的土地問題,和是次「土地大辯論」。目前,土地和房屋有如金融市場,投資價值已超過使用價值, 土地已成炒賣商品而非讓人安居樂業的家園。結果發展商多年來低價囤積農地,待價而沽,令許多本來活躍的農地遭荒廢,或任由物流、回收等行業在這些農地上作業,令倉地穿梭於住宅之間,新界村屋的居住環境愈見惡劣;另外,不少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方式出現的會所,就成為有錢人炒賣會籍的地方。這些以土地作為炒賣工具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嚴重挑戰了「道德基礎」。

這次「土地大辯論」,令筆者不禁產生幾個疑問,文件建議的方向,是否距離土地的道德價值愈來愈遠?

( 一) 是土地供應問題還是房屋分配問題? 土供組文件以港人面對住屋「貴」、「細」、「擠」問題出發,因此說需要開發更多土地。但筆者看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全港家庭住戶數目是二百五十五萬,而全港房屋單位數目是二百七十五萬。只看數字,房屋單位數目足以讓全港家庭一戶一屋有多,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家庭要屈於劏房,甚至露宿街頭?因此我相信,處理土地供應之外,同時必須處理房屋分配問題,否則, 若房屋建了卻在空置,或開發出來的土地多建豪宅而非公屋,根本不能解決房屋問題。

(二)所謂仍欠一千二百公頃地,是否全用來建屋?這一千二百公頃,當中二百卅公頃是住宅用地,二百五十六公頃是經濟用地( 如寫字樓及工業用途) , 另七百二十公頃是基建及設施用地(由政府、機構及社區用途,到基建運輸也包括在內)。不論土供組或政府,都把「土地供應相等於解決房屋問題」來看待,但佔住宅用地三倍有多的基建及設施用地,分配用途卻沒有仔細說明(基建如三跑人工島佔六百五十公頃,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面積也一百卅公頃), 所以說一項基建可以佔偌大面積, 如講土地供應只為解決房屋問題並不客觀。(待續)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 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