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良

期數
3877
刊登日期
2018.06.08
作者
文文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6 月 10 日 常年期第十主日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瑪五5) 

彼此相愛的特徵之一是以溫和相待。人多是「受軟不受硬的」,對待朋友也要以禮相待,夫婦之間相敬如賓就能白首偕老。 

溫良的性格要自小培養,而這充滿暴力和攻擊的社會,溫良的人十分珍貴,因為與他們接觸和交往使人感到很舒服,因為他們沒有把對方視為競爭的對手,更沒有把他作為佔有物,而是一個珍貴的寶貝,必須以細心關注。在這個冷酷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期望這種溫良的交往模式, 所以溫良的人,特別多朋友,正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交友模式能撫慰人心,建設友善的社會風氣,產生獨特的溫良文化,成就和諧社會風氣。生命究屬短暫,能成為一位溫良的人,影響別人,做福社會,何其美妙!更藉得我們培養子女成為溫良一族。

如何培養孩子一顆溫良的心,柔和的態度和善意的溝通呢?首先,作為父母師長的在孩子尚在幼年,就要以平靜和善的溝通態度對待他們。但小孩子在探索生命和周圍環境的時候,會做出很多令成人費解或感覺有危險的行動,使人動火激氣,若把怒氣發在溝通上,孩子馬上學到,以強烈反應就能控制別人,這是以暴易暴的方法, 是惡性循環的教育,是摧毀溫良的毒素。但如何應付這些情況呢? 

在我教子有方的理念中,非暴力溝通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溝通不是爭吵,也不是妥協, 而是一種十分脗合溫良的溝通方法。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所倡導和大力推行的溝通方法,它是為了彼此能樂於互助,而專注於四個層次的溝通方法: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正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一)觀察: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或指責別人:「當我看、聽、想到」的實際情況。也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當你看,聽,想到」的現實情形。

(二)感受:對這些行為,我有甚麼樣的感受「是感情而非思想⋯⋯」

(三)需要:甚麼樣的需要或價值(不是偏好或具體行為),導致我那樣感受:「因為我需要╱尊重⋯⋯」或「你需要╱安全⋯⋯」

( 四) 請求: 清楚地提出請求( 而非命令),說出那些具體行為能豐富我的生命:「你是否願意⋯⋯?」關切地傾聽那些豐富對方生命的具體請求,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希望我⋯⋯。」

這種溝通主要有你、有我或可以有他,這是全面關顧人的理解,而且重視感受的溝通方法。

讓我試舉一個簡單的實例: 

(一)觀察:那天在學校,小息剛完,同學都去集隊了,「小峰,我剛才借給你的玩具,我看見仍留在水機旁」。

(二)感受: 我不太高興。

(三)需要:因為我要求學生負責任,又很重視整潔。

(四)請求:請你把它放回玩具房的箱中好嗎?」

以上短短的幾句話,表達了非暴力溝通四種循序漸進的表達模式,小峰十分爽快地達成我的需要,而且開心地去上課。因為非暴力溝通方式,使我們只看實況尊重每一個人,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想自己好,更願意彼此互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不作加多減少是率直,就沒有比這樣做感覺更好,更快樂的事情。

溫良的表達就是真誠的愛,不妄下判斷,更不亂作批評,教人將心比心,而更得人心。所以一位溫良的朋友不但值得信賴,更樂於接近,喜歡與他交談。

而一位行事、說話,連思想都滿被溫良所福澤的人,他的人際交往順暢,工作伙伴平安, 就連家庭氛圍也愉悅歡樂,正是有福之人,活出真福的喜樂。如聖保祿宗徒的要求:「你們要謙遜、溫良、忍耐,以愛心互相寬恕。」(弗四2) 

這樣的人,一生品味著人間友情,愛的溫暖,正是幸福滿盈的生命!

•領孩子與幸福相遇系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