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聖身體
穆斯林兄弟姊妹每年在伊斯蘭齋戒月(Ramadan), 都奉行頗嚴格的齋戒,就是在日出至日落期間,不進食連水也不飲用,當然,老弱傷殘、孕婦、旅行者、戰場上的士兵及小朋友等,不用守此規矩。在齋戒月中可以因不得已的原因而暫時停止齋戒,但要在未來一定的時間內將所缺日期補足,完成「補齋」;或以一餐飯食施給一位貧民。在齋戒月內每天於日落後,除了按平常一年四季也有的「昏禮」之外,亦會有開齋飯(Iftar)作小慶祝一番。齋戒月結束更有盛大的開齋節慶祝。慶祝不是因為禁食的解除;真正慶祝的核心是與上主的關係;因為有守齋才需要開齋的慶祝,而守齋及開齋是以行動表達生活是以天主為中心。
守齋作為信仰表達,令我想起天主教聖體齋的意義。現時的聖體齋,是在領聖體前一小時,不得進食;梵二前,這個聖體齋是在前一天晚上午夜開始,至翌日領聖體。(所以有人較喜歡參與清晨彌撒,好能早些進食。)貧道與穆斯林一起慶祝過幾次開齋,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他們那一份以守齋表示對上主的降服。
的確,不論聖體齋或一般的大小齋,也是我們天主教的生活一部份。不少教區都頒布了「寬免」每週五原本必行的小齋,其實是為了不使守齋的法律,成為負擔,避免因不能實踐而犯罪;可是,不少教友,記得寬免小齋,卻忘了要做相稱的克己或愛德善工,來替代小齋。領聖體是透過進食,讓自己的身體與基督的身體結合,表達與天主心神的共融。守聖體齋是透過身體上為領聖體作準備, 好讓領聖體成為真實的慶祝,慶祝天人合一;克己齋戒作為身體的實踐, 呈現心神對天主的服從、開放及渴望。
穆斯林的昏禮,與我們的晚禱類似。昏禮是伊斯蘭一天五次的禮拜之一,每次禮拜都包含好一些軀體動作:擡手、操手、站立、鞠躬(以背部能平放一盆水為標準!)、兩手垂直兩邊、屈身伏地叩頭(即頭部以額鼻支撐,兩手扶地以十指並攏向前, 雙膝著地支撐後半身)、端直跪坐, 以及向右向左轉臉等。聖方濟看過穆斯林在禮拜前的宣禮(喚禮),故在他致人民首長的書信中,建議要「每一天的黃昏,要由一位傳信者或以一些其他標誌發出通知,使一切民眾都將讚美及感謝歸於全能的主天主。」方濟亦很欣賞穆斯林如何以優雅的身體動作,來表達心靈服從於上主,故對全體兄弟說:「你們一聞耶穌名字,就應以畏懼及尊敬,伏首至地去欽崇;那名字就是主耶穌基督,至高者的兒子,永遠應受讚美者。」
我們天主教的傳統中,其實也不乏軀體動作,不論彌撒當中的跪下、站立、坐下、遊行;念耶穌名號的點頭;在聖體前的單膝或雙膝打千;日課中在誦念聖三光榮經的深躹躬,甚至跪領聖體,也是基督徒以軀體動作表達全人對天主的降服。
死守法律字面的意義,拘泥於實踐的細節而忽略深層的精神,固然可惜;老實說,寬免或把條例放鬆的確是不拘泥於法律字面意義及表達, 但有時候不知怎的,不少人卻也忘了注重法律深層的精神甚至法律的存在,這也是可惜。無論是守齋或軀體動作,不應只是在身體上守法律,而是心靈服從頒布法律的天主及代表祂的教會。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