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二十一年,你們過得怎麼樣?

期數
3880
刊登日期
2018.06.29
作者
羅淑儀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01 日 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回歸二十一年,有人說,香港迎上了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還有基建帶動經濟發展。是的,耗資八百多億元的高鐵令香港與大陸接軌,一地兩檢條例草案,剛在立法會被「強勢」通過名正言順的打開了「書同文、車同軌」的時代﹔ 還有工程錯漏百出的沙中線、創新科技的發展……。

不過只要一轉身, 走入大街小巷,你會看見很不一樣的光景,讓筆者說兩個故事。

六十六歲的玲姐是外判清潔工, 家是深水埗一間劏房, 劏房位處一個僭建的閣樓,幽暗的空間裏,間出了十多間面積只有四、五十呎的小房間。玲姐睡的地方其實是半塊不足兩呎的床板,另一半是她放家當用的。房內有個長期漏水的馬桶,由於戶戶的馬桶和污水渠都不合規格, 整個閣樓的地板長期水浸, 還發出像沼氣般的氣味。這個「家」, 月租要二千五百大元。

聯合國早已把住房權列為基本人權,根據《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適足住房權」是指任何人都有和平、安全而有尊嚴地居住在某處的權利。玲姐能住好一點嗎?不是不可以,不過基層市民生活朝不保夕,擔心病痛、擔心失業,他們寧願留多個錢在身邊,寧願犧牲居住的尊嚴。你只要走到一些基層社區,像玲姐的居住環境,比比皆是。

這是回歸以來,人均居住面積愈來愈小,基層愈住愈不堪的香港。

另一個故事, 是關於安老院舍的。八十多歲的貴田叔,妻子患上白血病, 自己雙腿也不良於行, 二○ 一五年社工為兩老申請入住安老院舍,領取綜援的他,為了省錢給妻子買藥,貴田叔連送飯服務都不敢用。每天下午,他就拉著手推車,忍著腳痛,蹣跚地走三十分鐘去領取免費飯盒。至於院舍,老人家還在等。去年護理安老院的輪候時間,已達三十九個月,比二○○五年董建華落任時的三十四個月,更長。

而十二年間, 輪候的長者人數亦多了接近一萬七千人,不過十二年來,各類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只增加了七千七百三十三個,當中接近一半由過去長者宿舍和安老院轉型而來的, 實際新建的院舍只有二十八間,宿位只得二千零五十五個。

當然政府也鼓勵居家安老, 不過在等候各類居家安老服務的人數, 亦愈來愈多,長者在排的隊也愈來愈多。

每屆政府都說要老有所依,要增加院舍,這些數字又告訴我們甚麼? 政府就連一個跟安老宿位和人口比例掛鈎的規劃也交不出來。坐擁過千億盈餘,是不為也?還是實不能也? 

回歸二十一年, 我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你們過得怎麼樣?讓我們仰望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 想想︰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 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瑪二十五35 — 36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