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藝術與社會共融

期數
3884
刊登日期
2018.07.27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29 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特首出席「亮起來」展能藝術慈善匯演二○一八時,在致辭中分享了她對去年施政綱領中提出、設立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的藍圖。基金旨在協助殘疾人士展現藝術才華,政府打算預留二億五千萬元作為基金的資本,以投資回報資助非牟利團體向殘疾人士提供或舉辦兩類項目。第一類是普及學習和進階藝術項目,協助殘疾人士增進藝術知識和培養對藝術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潛能。第二類是培育擁有優厚藝術潛質的殘疾人士,追求卓越或發展個人事業的訓練項目,基金打算在今年第四季推出。

看看細節,可見到它與上年施政報告時提出的基金重點——社會共融,有點出入。最新詳情著重殘疾人士藝術發展需要,社會共融卻沒再詳細討論,只是輕輕帶過: 期望社會大眾能從這些殘疾人士的精湛才藝,更加了解和接納殘疾人士。

筆者固然歡迎政府正視殘疾人士藝術發展的需要,為殘疾人士在藝術發展方面投放資源,但要提出,社會共融其實也是殘疾人士另一需要。

究竟香港對殘疾人士的接納程度有多高?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有關精神健康社區綜合中心選址的研究報告,發現大多綜合中心,因為不獲區議員及當區居民支持,而未能覓得永久中心會址。

現時廿四間綜合中心當中,仍有十間未能永久落戶,要租用商廈辦公室單位提供服務。

平機會認為結果反映政府諮詢工作有失完善、地區人士亦對精神健康服務有所偏見。平機會自二○一四年六月起展開相關研究,共訪問了廿四間綜合中心的負責人,並翻閱多年立法會及區議會就綜合中心選址的會議記錄。結果顯示,自二○○九年施政報告首度提出此項計劃後,成立了的廿四間綜合中心,只有十四間有永久會址。

研究涉及全港十八區, 結果可見,普遍市民對殘疾人士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有偏見。

平機會認為,公眾較不接納精神病患者,因為認為他們可能對其他人造成危險或不良影響;或擔心不知道在精神病患者需要援助時該如何應對; 或是影響同區樓價╲學校的知名度。

從這研究結果顯示,在殘疾人士的社會共融方面,政府仍需用上更大的努力。藝術除了能發展殘疾人士的個人才能及作為個人職志以外,其實也是促進社會共融的有效媒介。

筆者呼籲政府要重新思考,當把社會共融工作納入基金範圍內,因即使殘疾人士透過基金資助成功成為藝術家,但如果社會對殘疾人士仍存有很嚴重的歧視,殘疾人士也未必能好好發揮所長。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