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十字路口的騎士」

期數
3883
刊登日期
2018.07.2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7 月 22 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市面上尼爾森的唱片有許多版本。廿年前我選中這套交響曲全集(見上週附圖),是因為被封面深深吸引。唱片封套借用的原畫見本文附圖,上方是最初的構思, 下方是定稿, 畫者是一八四八年出生的俄國畫家瓦斯涅佐夫(肖像見右上角)。這圖以前我在一神話學的書中見過,題為「赫卡忒的十字路口」。晚期希臘神話常把赫卡忒、塞勒涅、阿耳忒彌斯等女神混同,都被當成月神、獵神和地神。有些神話把赫卡忒說成是冥后珀耳塞福涅的侍從,負責掌管死人的亡魂。她是十字路口之神,除看管地面路徑外還照料陰司之路。古代歐洲神話認為生和死是一段旅程,死亡不一定是無處可逃的死巷,英雄能在多個世界之間出生入死。

瓦斯涅佐夫十九歲在聖彼德堡皇家美術學院學畫。畢業後應列賓邀請在巴黎待了一年,之後一同來到莫斯科近郊的拉姆釆沃。此地早年為作家阿克薩科夫購得,果戈里、屠格涅夫等常是座上賓。阿去世後,莊園於一八七〇年轉售給馬蒙托夫。他是鐵路、煤炭大亨,迷戀藝術。在他經營下,昔間俄國作家的沙龍轉化成畫家的藝術領地,著名的「巡迴展覽派」與這兒聚集的藝術群體有密切關聯。馬蒙托夫還創建了俄國第一家私立歌劇院,拉赫瑪尼諾夫剛出道時,馬曾聘他指揮樂隊,拉的生計才有著落。瓦斯涅佐夫這畫原名「十字路口的騎士」,是在這兒創作的。畫中騎士形象出自古俄羅斯傳說的伊里亞.穆羅梅茨故事,他是古俄羅斯「壯士歌」的主角,是十世紀基輔的聖弗拉基米爾一世宮廷的勇士,出身農家,從一出生就被認為是個沒有希望的孩子,因為他直到三十多歲才學會走路,這身世令人想起北歐中世紀基督教神話「帕西法爾」。俄國文化不但納入了許多北歐和南歐色彩,連拜占廷及斯拉夫色彩都各有其位,相互滲和,形成一種悲壯的格調。而在瓦斯涅佐夫筆下,初稿的人物形象和氛圍都不理想,最後的定稿則充滿象徵意味:畫面上的一切都聚焦於石碑, 散落在草地上骨頭暗示這兒曾發生過激烈的廝殺,前景還有馬和男子的遺骨,彷彿是畫中人未來的預像。血腥的日落、迷離的沼澤和低飛的烏鴉加重了死亡預感,石碑上的銘文成為情節關鍵。據說「壯士歌」史詩原有三個銘文,畫家只留下一個:威脅往前走者必死。騎士神色漠然,英雄赴死是未必需要轟轟烈烈的。

我猜,這幅畫之所以發人深省,是因為它提出了一個所有文化自古就得面對的大哉問: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人會給自家的生命選擇甚麼路徑取決於自由選擇。意志和命運的衝突常編織出許多偉大的戲劇, 由荷馬至今沒有止息。令人想起西方哲學史上一段著名公案:萊布尼茲說:「如果磁石有意識,它會認為指向一切方向都是自由的。」黑格爾卻說:「若磁石有意識,它會知道只有指向北方才是自由的。」這兩番話,誰對?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