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推動我國天主教堅持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 (梁潔芬)

期數
3886
刊登日期
2018.08.10
作者
梁潔芬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8 月 12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天亞社評論)「推進我國天主教堅持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2018-2022)」(簡稱「規劃」)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主教團於二○一六年十二月,在天主教全國代表會議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新措施。習近平在宗教方面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所以這份規劃文件是今後大陸天主教會內要朝著的兩個方向進行:深化天主教會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和中國化。

「天主教會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這話題始自江澤民時代(1992-2003),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宗教為社會主義的中國社會服務,幫助社會主義的中國內外的發展。實行多年來,對中國的天主教會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這裡不詳加討論。 

規劃的內容

今次習近平要求在適應問題上,加上「中國化」這個議題,所以愛國會和主教團推出的有下列數個主要領域作計劃和深入工作。即:一)深化政治上的認同(p.4-6);二)促進天主教與優秀文化融合(p.6-7);三)構建有中國教會特色的神學思想(p.7-9);四)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會組織和管理形式(p.9-10);五)探討具有中國元素的禮儀表達(p.10-12);六)倡導具有中國審美特徵的教堂樣式以及繪畫和聖樂創作(p.12-13)。

這個規劃是將以往行之有效,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為名,事實上使宗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措施,再加把勁,放入習近平的「中國化」元素,使之成為黨政服務的工具。 

規劃內六項內容

規劃內某些項目,若沒有與教義和教律上有悖逆的話,以現時中國教會內的人力資源,在五年內若能順利有效地推出和開展,已經不錯,若想見成效的話,非有半個世紀的努力不可。以「第二項,促進天主教與中國優秀文化融合;第三項,構建有中國教會特色的神學思想」為例,「優秀中國文化」所指為何?國家都沒有統一口徑,中國天主教會敢自作主張,採用傳統中國文化嗎?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後)的文化,有待研究而成一家之言後,才能採用。

規劃中建議「收集新中國成立後的文獻,撰寫有中國教會視野的教會史」,這個工作給史學家設難題了,怎樣將毛澤東時代對教會的迫害的史實資料,寫成為有中國教會視野的教會史?這是個不能飛越的「是非大鴻溝」,除非有指鹿為馬的技倆去扭曲歷史才可。

還有「拓展具有中國思想特徵的神學表達」、「總結新中國成立後天主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文獻形成系統性思考」(p.6-8),這是神學現代化的大陸版。在台灣中國神哲學泰斗羅光主教、成世光主教和張春申神父等花了畢生精力,早在他們有生之年,將神學和教義及中國文化互相結合,使天主教的神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和儒釋道三教才有交談。在大陸這些教會內的文化大儒還未找到。工作怎樣開始?

規劃中第一項,深化中國天主教的政治、法律和社會認同,是指中國化必須政治上自覺認同,文化上自覺融合,社會上自覺適應,擁護共產黨領導(p.3)。以無神論唯物辯證法下的馬列毛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與有神論的唯心主義的宗教形同枘鑿,不能共存,天主教會怎能與無神共產主義認同?還有規劃中之第四項,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會組織和管理形式;是指「民主辦教」(p.9)。這個辦法多年前在華中某大城市試行,即教會內沒有主教,由神父、修女和教友組成管理小組,主理教區內的大小事務,後果是教務倒退,神職人員心態俗化,牧民工作心火低落。換句話說,地方教會不依聖統制,沒有主教領導,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民主辦教」的教務管理,就要是變相的由黨管理教會,這當然是集大權於一身的習近平所樂見,但也是地方教會的噩夢。

規劃第五項:要求以中國元素的禮儀表達,和第六項中國特色的教會藝術。台灣早將禮儀經本中譯,對禮儀的中國化已有最基本的表達,這方面不知再有何新意?但是中國式的教堂建築最早於剛恆毅樞機在一九二○年代提倡,但中國教友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式廟宇型的教堂,使人誤會天主教會與釋道之教相混合,所以堅持西式的教堂建築模式,拒中式廟宇型而緊抱教堂尖塔鐘樓。今日北京政府重提舊事嗎? 

總結

這五年規劃是個大膽嘗試,它涵蓋天主教內大小事務,這是和改革方案相差不遠,但聚焦在「中國化」的脈絡上。

本文綜合討論規劃的六個項目,這是中國化大規劃中的子計劃。這些子計劃例如第一和第四項,難得教會和梵蒂岡的支持,因他們已超越教會的底線,在第二和第三項涉及深層及長遠的文化問題:中國文化和神學的中國化不是一蹴即達的工作,是需要長期累積的研究,我們靜候有分量的教會學者出現,挑起這千斤重擔。

在撰寫教會史方面,如何忠誠處理史料,使教會史能忠於史實又有中國特色? 

•作者梁潔芬修女為耶穌寶血會修女、台灣文藻外語大學客座研究教授、中梵關係專家。原文註釋見天亞社網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