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迷茫

期數
3886
刊登日期
2018.08.10
作者
楊志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8 月 12 日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每當危機四伏,以往被普遍接受的「通識」,便得在現實面前證實自家的對錯或能耐。但世事紛爭不絕,危機何曾絕跡?亂世刺激起林林總總的高論,優勝劣敗,大多湮沒,只餘下脫穎而出, 能給世人解答疑慮的成為新「通識」。人們簇擁著這些新見識,以為能走出新天地,但世事就像鐘擺,二、三十年便要來一趟「大執位」,危機接踵而來,於是曾被認可的高論便得重新考訂……也許你可把百年來的政經風雲變幻,看作凱恩斯、拉基斯、海耶克等思想巨頭爭論文本的實踐版本。哪種主張當時得令,不過是人們在巨頭們的爭拗中不住重新抉擇,甚至可把每次危機看作當時實踐的理論的內在缺憾在展示; 而逃出危難不過是重新選擇誰說得對,希望把理論上新的可能性化為現實性。但當甚麼預測和設計都試過了,危機仍後浪推前浪, 沒完沒了時,又有甚麼理論可令世人不至瞻前顧後不寒而慄?讀本地甚至歐美大傳媒, 許多大塊文章既沒靠得住的調查或數據支撐,也不見得曾深入思考,常不過是站穩近年已成主流意識的所謂「政治正確」立場在「亂車大砲」。長篇大論的往往連重點也抓不住,觀點和角度不是一廂情願,便是仿佛吃了某家茶禮,為某種意識形態張目。有取態不一定錯,但若立論不過是選邊站,口水愈多便愈不入流。廢話充斥網上,真個悶絕人寰。

沒有誰能弄清,甚至沒有人想去弄清, 危機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年為何總少不了出現被時下輿情標簽為「民粹」的大規模盲從,振臂的要不活像草莽英豪,要不便在模仿過氣偉人?令人疑心,若回到思考史的沿革去觀察,我們如今面對的,是否一早就潛伏在歷史裡?過去人們以為在理論上早已解決了的明白了的,是否真解決了明白了?是否有些誤解根本從來就未有觸動,到現在才不得不面對?直到如今,理念持有者仍很天真,以為過去許多失誤乃出於眾人糊塗,多些貼地宣傳便可改變世道。如今大多仍不知道,這不過是形而上學從問世起就面對的難題:人的意識,邏各斯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大的部分,尤其是有關自家如何安身立命, 無關思辯而關乎選擇。大多數人固然是屁股決定立場,西瓜靠大邊;即使有人動過腦, 可惜起最大作用的卻不是常識和邏輯,而是神話式的詩性思維引發的自以為是及不可一世。

上世紀的幾場大浩劫無不出於由此引發的群情哄動。有說這是浪漫迷思令理性破產,那麼,為何在實際生活中最錙銖必較的大眾總離不開浪漫迷思?於是問題又回到思索的起點:為何人類從來就離不開神話式思維?它既帶動了所有正義和美好的彼岸尋求,但這些彼岸總是有問題的彼岸。心懷叵測者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他們都知道芸芸眾生都有這麼一個死穴,一點中,便能萬眾雷動,順我者生逆我者亡,持異議者愈有見識,便愈為大眾背棄。由蘇格拉底給雅典人判死,到耶穌給曾歡迎他榮進耶京的人嚷著要把他釘死,這類事過去曾發生,現在和將來還會發生;但即便如此,路仍有人走。這就是我們得直面的世道?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