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信仰當重視環保幅度

期數
3890
刊登日期
2018.09.07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09 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教宗方濟各把九月一日訂為「照料受造界祈禱日」,本地教會團體亦於月內「受造界時期」舉行多項活動,以推動生態皈依。

近年社會愈來愈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但相比人們破壞環境的速度,我們的醒覺仍處於初步階段。在工業革命以後,人們「忽略大自然」的壞習慣更見明顯,若要改變,便需要有新的思維、價值觀及文化。

要營造新的文化,社會大眾需要認識並體會環保理念, 並為此養成一種新的倫理習慣;「生態教育」因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會團體推廣生態教育的方法可謂五花百門,我們可從三個基本方向著手:首先是親近並認識大自然:若要認識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態危機,不能單靠書本或社交媒體上的資訊,應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與和諧,或親身到受污染的海灘或垃圾堆田區等地方,認識污染的嚴重程度和影響——因為要深入了解大自然,最好就是親近大自然。

其次是結合信仰知識:我們需要認識聖經與神學,從信仰談論天地人的關係。慕道者和學生接觸信仰之初,便要認清「信仰與大自然的關係和重要,同時認識大自然運作、生物多樣性、各種動植物的生態模式,以及環境現正遭受的威脅:其背景是甚麼?對未來的世界又有多大的影響?要知道,正確的認知能促成行動。

第三是身體力行保護環境:從聖經學習度簡樸的生活, 並在日常生活中愛護環境,例如嘗試在家中以至社區農圃耕種,作為推動永續發展的入門方式。

此外,生態教育也講求創意,除了可以由堂區主任司鐸或學校校長帶領外,也可以由平信徒或學生自發,例如聚餐時自備食具、採用環保紙印刷、綠化環境等等,透過微小行動去營造一種文化,然後延伸到各自的生活層面裡,再移風易俗。

生態危機是當前最重大的挑戰之一,要扭轉它便需要漫長的努力,可是不應小看眾人之力——「每人的一小步,就是人類的一大步」,也正如聖德蘭修女所言:「我們能做的不是大事,而是心懷大愛做小事。」

誠如教宗方濟各於二○一五年發布的生態通諭《願祢受讚頌》所言,生態危機已日益嚴峻,基督徒當關愛環境,對其負責是「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諭# 64)。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