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我有無目標?!

期數
3892
刊登日期
2018.09.21
作者
張佩婷
主曆
主曆 2018 年 09 月 23 日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近年, 青少年給公眾的印象都是︰ 比較沒有目標,會傾向輕鬆過日子,喜歡「宅」在家中,不太求上進,也不似上一代人般拚搏。我們是否真的如此?大眾對時下年青人有足夠了解嗎?現今的成長環境對青少年又有甚麼影響呢?作為一個剛畢業,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有時候,我覺得社會對我們這一代人的認識太片面。

首先,不少長輩標籤了青少年多喜歡打機,沉迷電子產品,不像他們年輕時兼職幫補家計,為考上大學努力讀書。雖然走在街上或乘地鐵時,很多「後生仔」都在低頭用電話,似乎對身旁不聞不問,也難怪大家會有負面印象。可是,為甚麼大眾覺得青少年沒有自己想法和人生目標呢? 

回想自身的經驗,當年面對升學選科時,對於大學茫茫的選擇,也有感到迷惘和無助,幸得家人、師姐和老師一直陪伴我傾談和分析聯招選科的策略。成長道路上同行者的陪伴和指導,也慢慢形成我想以陪伴小朋友成長的願望, 再發展成當一位老師的目標。

早前在中學實習時,有些中四的學生告訴我,他們對自己前路沒有甚麼清晰的目標。相對而言,那些有清晰目標的學生,多數都有跟父母傾談的習慣, 會分享前途和未來的想法。此外,我也發現我的朋輩及我所接觸到的青少年中,對未來沒有清晰目標,多數都是缺乏傾訴的對象。

儘管如此,要改變這個社會現象, 可以由家庭和教會開始。和青少年接觸所知,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缺乏可以傾訴的對象。如果我們願意花點時間去了解他們,年輕人是會感受到的。

從我在教會服務及大學生活所接觸不同青年身上所見,我絕對認為年青人有能力和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往往缺乏了一些有多點人生閱歷的人和他們傾談,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是一味灌輸「入到大學就是成功」的社會觀念,以致很多年輕人在選科以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路該怎麼走。

重要的是家人的諒解和陪伴。很多時長輩對孩子的壓力看得太輕,認為「我年輕時也能捱過」,忽略了現今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反而令我們收起自己,不會和長輩傾談。我認為家人可以多點在晚飯後和年青人傾談,了解他們的憂慮和想法。

在教會內,我希望有空間能讓不同的小團體將年輕人凝聚起來,並有青年領袖帶領和同行,能讓我們有一個可靠的地方,多點反思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然後逐漸建立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 作者張佩婷於學生時代活躍於教區內的青年牧民活動,經常協助學校牧民的活動及擔任活動籌委,她也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的現任委員。
  • 本專欄由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委之友」供稿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