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猶如青春夢裡人
「求上主教導我們詳數年歲,使我們達到內心的智慧。」(詠九十12)
青年人內心的智慧,是在於看事物時,不受傳統既定方法的限制,正是「不甘安於封建制度」,而這一份不甘,來自對現實的不滿, 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年少多好」,就是沒有歷史的包袱。這份青春的勇敢, 使人引以為傲,我年輕時如是,這一代的青年人亦然。老人家對年青人說他們其實也經歷那份不甘,在若干年前,也參與過「旗幟高舉,群眾聲討」的日子;然後話題一轉,就說(年輕的)我們這樣那樣,那個時候,總是覺得正是「他們」的錯,才會有令人不甘的局面;如今,年青人向我們這輩的人,說著同樣的話。「生活是一堆挫折」,世事亦有太多的妥協,以致君不見父母一代作年青人時的功勞、當年吾輩仍年青時的耕耘,又或正值青春的一代的努力,有多少效果。所以上一代的老成,不斷責罵下一代的衝動;年青的繼續埋怨年長的橫蠻,原來是定理。
有人感嘆道:「時間多恐怖」、「年歲增長無法修補」或「青春的詩總會老」。自古以來,許多人用不少方法抗老,減少肉體上衰老的表徵,不論是透過染髮或健身,都是想留住那半點的青春,以致鶴髮童顏。成語「寶刀未老」或「老驥伏櫪」表面是嘉許長者的人老心不老,其實這些話的背後,假定了甚或暗笑長者再沒有寶刀,或缺乏壯志。
在信仰中, 耶穌降生成血肉, 接受人身的有限及可朽性。他在十字架上犧牲時,年方三十三,在今天聯合國的定義中仍是年青人,可報名參加教會的世青節。然而,回望聖經中及教會的歷史,不論年青人或老人家,都能成聖。年老的西默盎或少年的葛蕾蒂,都是榜樣。聖若瑟以往曾被想像為續弦的長者,後來亦被繪畫為年青幹勁十足的工匠,來當聖家之長。原來,修德的神業沒有年紀限制。他們的聖德,不但抗衡反福音的價值,亦超越年紀的限制,不論那是身體的老化或青春的焦急,運用人生無論或多或少的選擇,使「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在復活期第四主日,即善牧主日(為聖召祈禱),禮儀的集禱經言道:「天主,求你使我們常生活在喜樂中,因為你恢復了我們青春的朝氣;我們今日重獲義子的榮耀;求你也使我們滿懷慶幸和確實的希望,等待肉身的復活與光輝日子的來臨。」這青春的朝氣指的是基督復活帶來永恆生命的力量。沒有人能確實肉身的復活,是否指百年歸老或英年早逝那一剎那的肉身,但肯定,那是光輝的日子,故此,我們今天才可致力於使天國的「價值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靈修小品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