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東大嶼人工島發展的信仰反省

期數
3897
刊登日期
2018.10.26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0 月 28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特首林鄭月娥於二○ 一八年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內容是在大嶼山和香港島之間,在大小交椅洲、周公島、坪洲和喜靈洲之間的水域進行一千七百公頃的大規模填海,在大嶼山、香港島和新界之間,計劃會興建道路和鐵路連接,預計造價約五千億,而民間基於過去政府工程的超支及建築費上升等情況,估計計劃最後要耗度約一萬億財政儲備。

計劃會將大幅改變大嶼山和香港島之間水域的環境,政府表示計劃會在未來二十至三十年提供廿六至四十萬居住單位,其中七成單位為公營房屋,供七十至一百一十萬人口居住。

可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填海難以回應目前港人,特別是基層的住屋需要, 而且花費數千億甚至更多,同時為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根據過往工程的成本,如赤鱲角機場、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其他填海工程,民間估計東大嶼都會的一千七百公頃的填海和廿九公里的交通網絡接駁市區,這個連接香港島、大嶼山和九龍的道路網絡,民間估計就需近一萬億公帑。

事實上,社會上有許多急切需要資源的民生政策,如全民退保、增加大學資助學額等,過去政府都以「錢從何來?」為推卻不執行的理由,如今卻發展佔用過半港府財政儲備的工程(現時為一點一萬億元),公帑應該這樣運用嗎?

土地供應小組於二○一八年四月展開「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而在諮詢報告仍未完成之際,特首林鄭已把「明日大嶼願景」加入施政報告,漠視公眾的意見,決意盤算東大嶼發展大計。然而,填海造地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日益嚴重的風災、水災問題。明白住屋需要土地但填海造島不是唯一可行方案,有其他選擇如棕地,空置地,為甚麼用那麼多錢填東大嶼呢? 

大嶼山和附近水域擁有多元物種, 人工島的規模太大,生態代價太高,並不合乎環境正義。天主雖然賦予人類管理大地萬物的權力,但這亦是一份責任,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大地萬物,我們要反思人類是否可以只為滿足慾望而不理其他生命。

根據「願祢受讚頌」通諭,經濟發展不應凌駕其他生命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不可逆轉的破壞。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諗一諗,為發展而這樣犧牲,值得嗎?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