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為何男士會無家可歸?
「男人應有能力維持獨立生活, 有獨立居所。」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
明愛勵苑提供男士臨時集體住宿,支援面對危機的男士。男人未能維持獨立生活, 需要尋求支援, 甚至無家可歸,會是甚麼因由?他們是咎由自取,還是走投無路?在宿舍住宿的男士,多數都是不情願,有苦難言,由社工鼓勵而接受服務。我們想分享一些經驗,讓大家更了解下墜、逆境中男士的困境和集體住宿的需要。
劉伯是傳統盡責的父親、丈夫, 因身陷頑疾, 收入下降, 引發家庭磨擦, 加上個性剛烈,促成家暴場景,最後含淚離家, 自覺生無可戀, 意志消沉, 由社工轉介入住宿舍。他想起家庭事就淚不停,晚上無法入睡,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 更拒絕接受治療, 期待快些走完人生。然而,他仍堅持承擔照顧自己日常生活,死不求人。因著臨時住宿的承托、集體住宿的朋輩關懷和神父及教友的開解,他這兩年走過來,現在雖已準備隨時息勞,但怨憤漸微,開始思考與家人聯繫。無家可歸的年長男人,與家人關係出問題、經濟失衡、患病、離婚、失去居所,老無所依,能有臨時住宿及被關懷接納,並渡過危機而再前行,為晚境添上動力。
亞保是一位抑鬱症患者, 因病情反覆,收入減少,與太太不和。病發入院治療後,未能回家,被轉介入住宿舍。他有兩名兒子及太太要照顧,入住宿舍後,他努力維持工作, 承受來自太太的壓力和疾病的影響,以致經常病發,需多次進出醫院。雖然收入不穩,無力改善生活,可幸有宿舍住宿承托,能減輕負擔,並獲朋輩和職員關顧,特別在病發時減少傷害, 容讓他處理婚姻問題,並計劃未來生活。無家可歸的精神病康復者,疾病的限制減低了他們的適應能力,社會的負面標籤減少了他們的支援,他們如能適應宿舍的集體住宿,在朋輩及職員的關懷和接納下, 能協助他們渡過逆境,再有力與病同行。
老鄭已露宿街頭多年,因賭博失去工作、家庭及自尊。由於阻街被轉介社工跟進,再轉介入住宿舍。在住宿期間, 重新適應與人相處,學習照顧自己及改善身體狀況(脫牙、鑲牙、接受治療)。他嘗試重投工作但不成功, 及後確診患上腦衰退,排隊入住長者之家,獲得適切照顧,免於老病於街頭,無倚而終。年長露宿者不會自願接受服務,臨時住宿及社工協作,是連接他們到照顧服務的友善途徑。
住宿是基本需要,而臨時住宿能承托有困難的男士,配合明愛「以愛服務、締造希望」的服務精神,使受助舍友感受被關懷和接納,再配合社工的跟進,為無家可歸者提供支援及改善生活的機會。
明愛其他社會工作服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