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幼會李文烈神父 創辦協青社 再獲表揚
協青社創辦人李文烈神父(Peter Newbery)十月廿七日獲特區政府頒銅紫荊星章,他說這是當局對所有同工的肯定。李神父認為,成年人要幫助青年發揮才幹,為他們締造更多機會。
慈幼會李文烈神父一九四八年出生於英格蘭曼徹斯特,就讀於慈幼會學校,畢業後便加入慈幼會,一九六七年奉派到港。一九七五年,他在英國晉鐸,並於同年回香港服務。在香港,李神父曾擔任學校輔導主任、服務越南難民營和擔任懲教署司鐸。
李文烈最為人熟悉的經歷,就是於一九九一年創辦協青社。他十月廿四日對本說:「如果我廿七年前得知協青社有今天的成就,就不敢開始。」他說無論是到香港傳教、擔任懲教署司鐸抑或創辦協青社,都只是跟隨著天主的指引「見步行步」。
李神父表示最初申請到外地傳教的時候,被派往印度,但當時正值中印戰爭,印度政府把沒有入籍的傳教士趕走,最後他與另外一位英國修生到香港,「天主會用你明白的方式帶領你」。
面對資源壓力 學習信賴天主
早年在協青社,李文烈神父主要負責籌款和對外工作,他一度經常為營運資金擔憂,「每天早上醒來都在想當天可怎樣籌募資金」。同屬慈幼會的華近禮神父(Denis Martin)便提醒李神父說:「天主給了你今天的錢,你不相信祂能把明天的給你嗎?」李神父便因著這番話釋懷,他說:「現時即使在年末看見赤字,我也會跟董事會成員說:『不用怕,上主有很大的銀行。』」李神父指協青社每年都有盈餘,「雖然不多,但會有」。
而對於最近受勳,李神父說:「感謝天主使我成為一種凝聚力,讓很多人聚集一起幫助青年。」他重申協青社的成功,有賴背後一百五十多位員工,以及眾多義工的幫忙。
協青年是本地深宵外展青年服務的先驅,他說自己雖然較少參與前綫工作,但接觸過不同困難與處境的青年,而正因為自己經歷過血氣方剛的階段,他能明白青年的心態:「我哥哥十分高大,但他不喜歡跟人打架,所以在小時候,我經常要替他與別人打架。」
李文烈神父認為,與青年相處最重要的是認清其才幹,他幫助一些在學業表現不好,卻滿有才能的青年發揮所長,「要讓他們做些自己喜歡、有價值和幫助人的事」。
協青社給予青年機會
「這些青年怕了上學,故此我們不是要他們上堂去『培訓』,卻是讓他們透過『服務』去學習。」李文烈神父說,一位中四被退學的男生有跳舞天賦,他在協青社當兩年導師後,獲聘請到男童院擔任跳舞班導師,更主動考取更高學歷。
李神父曾擔任懲教署司鐸,他了解到青年多容易學壞,一時貪念足以走入歧途,但他強調當青年遇到問題,社會應先當反思:「花朵生長得不好,我們為甚麼指責花朵,而不是花王?」
李神父認為,社會不應標籤「雙失」或「隱閉」的青年,應正視他們所處於的惡劣環境與掙扎,並給予他們支持,而非一味指摘。他說, 協青社的標誌設計,「青」特別採用了活潑的方式呈現,而「協」和「社」則採用了較穩重的方式,「這表示青年人為中心帶來活力的同時,我們在旁鼓勵和扶持他」。
對於教區將延續「青年年」,李神父表示天主教教會雖有不少愛德服務,但針對不同青年的服務並不多,反觀基督新教則有較多針對青年的服務。
他認為教會應吸引更多人投入青年服務, 「最重要的是栽培青年的興趣和知識」。
服務協青社多年,李神父於二○一六年交棒予新總幹事,近年在「半退休」的生活裡,他每週撥出幾天到協青社幫忙,亦到香港大學執教和輔導學生,「我每次都會問學生『你想朝哪前進?』、『你想做甚麼?』和『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