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若天】人生的終結

期數
3900
刊登日期
2018.11.16
作者
楊鳴章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1 月 18 日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當人遇到困境與挑戰時,常有各自的反應。有些人會向各種神祗祈求指示,不管有多荒謬和矛盾。有些人索性擺脫信仰、追逐世界,以為這樣就能還自己自由。然而,這些迷思或驚人的「構思」,往往只會把人牽進一個比前更大的黑洞、更壞的困局。有人以為無神論或唯物主義能救黎民於水火,這與今天的消費主義、「拋棄文化」有甚麼分別?到頭來只會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人所面對的困厄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第一篇讀經達尼爾時代所受的壓迫如此,馬爾谷時代教會所受的迫害如此,今日世界不同角落的困境與挑戰亦如此。《達尼爾書》和《馬爾谷》的篇章,都可說是啟示文學。

啟示文學不是為給信眾提供一些解決外在環境的現成答案,而是對主的信靠的呼喚。困難愈大、壓迫愈多,我們的信靠也要愈加增。「你們應由無花果樹取個比喻:幾時它的枝條已經發嫩,生出葉子,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同樣,你們幾時看見這些事發生了,就該知道:他已近在門口了。」(谷十三28 — 29 )啟示文學沒有教信眾起義、叛變、反抗,只是安慰和鼓勵我們:一切都在天主的掌控中。世界是短暫的。每一天活出你的信仰,天主決不會視若無睹。

世界主教會議結束前,教宗方濟各呼籲年青人和長者,共同建立一種新聯盟,藉此改變世界,為制衡今天的「拋棄文化」。我們必須彼此間在家中、社區與堂區中分享經驗、建議、見解、靈感和夢想。這對年輕一代的人而言,能給予他們指導和支持,對長者而言,是使他們能發現,儘管曾遭遇極大的挫折,他們不僅生存下來,而且是如何充分發揮了生活的意義,其中也包括了寬恕、包容、接納不完美的秘訣。我們的天主希望在救恩的歷史中加入我們每一個人獨特的角色,創造歷史。

人生自有許多無明和遺憾。有些事件是我們窮一生的精力仍無法理解的;有些盼望可能對我們本來就是多餘或甚至是無益的。假如現在就是我們人生的終結,面對這樣重大的一刻,我們是否仍會如是觀?我確信,面對終結,我們大概都會感到不知所措,除非我們時刻警惕、醒悟。有人覺得終結是一件遙遠的事, 因而掉以輕心。有人認為一切無明,倒不如隨著潮流追逐片刻的滿足,不相信有也不願說將來。啟示的寫作提醒我們,將來一切都會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冊上是否有您的名字,端看您現在怎樣生活啟示!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