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X通識】空白的13年 Blank 13
※ 本片適用於高中通識教育科以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幸治與兄長和母親三人相依為命, 父親則在十三年前欠下巨額賭債, 離家出走, 一直杳無音信,直至最近接到醫院通知, 得悉他患上末期癌症,時日無多。母子仨想起昔日種種往事,不願前往探望。殯葬禮上, 場面冷清,只有幾位亡父的朋友到來悼念。兄弟倆從這些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口中,看到父親的另一面,從新認識他⋯⋯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採用非線性的敘事方式,透過倒敘和插敘描寫父親 ── 眾親人因著他吃了許多苦頭,因此心存厭惡甚至憎恨, 跟他斷絕一切來往。在至親和觀眾眼中,劇中的父親完全不稱職:沉迷賭博導致債台高築, 高利貸上門追債及恐嚇,最後更丟下家人一走了之,對周遭一切置若罔聞,對家庭欠缺責任感,幸好妻子咬緊牙關,身兼父職努力工作, 獨力撫養兩名兒子。然而,父親的朋友卻視他為恩人,評價全屬正面。影片沒有對父親這個人物進行批判或預設立場,相反,藉著各人零碎的回憶,勾劃出他的個性,使他的形象更加立體,有血有肉。
導演刻意安排兩場姓氏相同的殯葬禮同時舉行,對比強烈:幸治亡父的葬禮儀式簡單, 母親缺席,兄弟倆表現平靜,出席者寥寥可數,但眾人真誠地分享與亡者的情誼和難忘事情,令人由衷感動;另一邊的葬禮則非常隆重,親友高朋滿座,當中更有人哀傷地放聲嚎哭依依不捨,原來他們只是聘請回來的「葬禮演員」,相反,兄弟倆聽見陌生人稱讚亡父,發掘到他良好的一面,過往的執著和怨恨稍為釋懷, 忍不住落淚。兩種哭泣截然不同:前者發自內心的悲傷,後者只是偽裝出來,充滿諷刺。
香港家庭福利會於本年二月委託香港大學進行《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透過電話訪問了大約一千名十五歲或以上與家人同住的香港居民,藉此了解家庭成員對於與家人相處及整體家庭關係的滿意程度。結果顯示:接近三成半被訪者希望家人能夠多聆聽,以助他們紓緩精神壓力;兩成半被訪者希望家人多作關心和溝通,其次是多花時間陪伴及幫忙分析問題。
天主教社會訓導亦談及家庭:「家庭是一個信、望和愛的團體⋯⋯ 父母是教育子女的最先負責人,他們首要是為子女創立一個家,以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作為家規。」(宜參看《天主教教理》第2201至2233條)
討論問題:
- 電影以開放式結局作結,你認為故事如何發展下去?
- 你跟父親還是母親的關係比較親密?為甚麼?
- 你每星期花多少時間與父母傾談?
- 試列舉三項你最喜歡及最不喜歡父母對你說的話。
參考資料
- 香港家庭福利會《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2018》https://www.hkfws.org.hk/hkfws/ files/Research/HongKongFamilyWell-beingSurveyReport2018.pdf
- 天主教教理 http://www.vatican.va/chinese/ccc_zh.htm
日語對白,中文字幕,片長7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