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與 教育事務處辦「心性發展」講座
( 本報訊) 教區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與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十一月二十八日合辦「心性發展」講座,由夏志誠輔理主教、輔導及心理治療師唐敏忠博士、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助理執行秘書何文康博士主講。
講座在佐敦谷聖若瑟小學舉行,與會者有來自教區、修會、明愛的中、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和教師共約二百二十人。
三位講者分別從「信仰」、「兒童的心性發展」及「關顧性小眾人士」三個角度講論性多元文化,其發展趨勢及香港教育工作者的應對原則。
講座上,夏志誠輔理主教以「從信仰看性多元文化 - 同性戀 + 跨性別」為題,說明「性別」與「婚姻」在天主教信仰中的位置和意義,解釋教會區分「同性戀傾向」與「同性戀行為」,其參與教會和禮儀聖事上的牧靈原則,指出教會對各種形式的性別認同不安人士的關懷, 同時表示教會指斥性別意識形態的理論。
具備個人、婚姻、家庭輔導經驗的唐敏忠博士於講座談及學校環境、老師、父母、朋輩等因素如何影響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性別身份認知。最後,唐博士以個案分享形式點出輔導和關懷有「性別認同」問題學生時常見的問題。
就「如何關顧受同性相吸的青少年」的議題,何文康博士就送給在座的校長和老師「九個實用小貼士」,建議他們:謹記慎言、以尊重、愛心、建立互信、同理心、不批判、不輕易放棄、成為有需要的人的同行者。何博士更勉勵座上所有校長和老師,預防勝於治療, 適時將懷疑個案轉介給專業人士跟進。
三位講者在主題演講後的問答環節中,與出席的教育工作者交流時指出,教會重視全人的整全性,亦明白教師在協助學生在成長路上跨越各種與性別相關的困難時,會有種種局限甚或感到無奈,惟始終相信教師盡力於當下給予學生所缺的愛與關懷,可給其溫暖, 助其克服障礙。
與會者盼望教區繼續探討如何為學校建立支援系統,舉辦相關議題講座,讓學校能制定策略協助同學確立自己性別身份, 及支援學校處理對自己性別身份認知有困難的學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