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渴望與等待

期數
3905
刊登日期
2018.12.21
作者
何家怡
主曆
主曆 2018 年 12 月 23 日 將臨期第四主日

等待,是人生活極需要學習的課題。

十月從羅馬準備回港的那幾天,心情複雜。一方面渴望返回家鄉,但另一方面又捨不得離開。畢竟在羅馬四年多的生活,不管經驗如何, 總留下不少感情。一天一天的等待著「回家」的感覺,與修會姊妹及親朋戚友對自己回港的等待,加上自己捨不得離開的感受,在內心日日夜夜的交織著。終於等到離開的那一天早上, 團體很多姊妹來送別,我滿載著各姊妹的親吻與祝福,懷著那忐忑的心情與數位姊妹前往機場。我與另一位姊妹同樣都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她回法國,我回港。登機手續辦得很快,而我們倆人距離登機時間都還有差不多兩小時,所以我們坐下來,進入另一個「等待」。我們邊分享自己的經歷,邊說說笑,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到了要離別的一刻,那份渴望與等待的忐忑又再次冒上心頭,渴望與姊妹共聚多一點時間,同時也渴望早些見到自己的家人及修會姊妹。坐在飛機上,十數小時的航程,把我從世界的一邊帶到另一邊, 這又是另一份等待。等待飛機起飛,降落;等待家人及修會姊妹們的迎接,也等待著新生活的開始。

「等待」這個詞似乎是被動了一點,因為你在等一件事件的發生,沒有太大的期望或盼望事件會早日實現。回看我自己的這段小小的經歷, 在等待離開羅馬的一刻,說老實一點自己算不上是熱切非常地期待,或許是因為要面對那全新的將來,亦同時面對眾人對自己的期望,也包括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免不了有點懼怕,所以被動地等待時間的來臨,到了那要來臨的一刻,便硬著頭皮去面對。這顯然與「期待」不同。期待,相對地較主動,也明顯地對將要發生的事有熱切的追求及渴望。期待必然包括等待,但因為有渴望,等待才變得有意義。有期待,等待便變得嚴峻,因為等待的時間越長,心也會變得煩亂。在長時間的等待中,學習保持平常心,同時也不忘掉內心的期待,實在是一份考驗。

日子近了,回想將臨期只是四個星期,不算是長,但也不短。這段等待的日子,是期待還是等待?那就真是每個人自己心知了。一天在祈禱中也問過自己,我真的對天主的來臨有一份渴望嗎?每一年都有將臨期,每一年的禮儀佈置及裝飾都是一樣的,彌撒及日課的經文也是一樣的, 是否我內心對天主的渴望亦是一樣的?是一樣的熱切?還是一樣的平淡?抑或是帶著年年如是, 沒有新意的心態? 

盧雲神父曾說過:「等待是一段學習的時期。我們等待的時間愈長, 我們便會愈聽得多人們述說祂的事跡。」願我們內心也擁有著這份對主來臨的渴望,好好迎接主的聖誕。靈修小品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