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我們要留給下一代怎樣的世界?

期數
3907
刊登日期
2019.01.04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1 月 06 日 主顯節

「土地大辯論」諮詢在剛過去的十二月卅一日公佈報告,另一邊廂, 政府將會在二○ 一九年初就「明日大嶼」人工島計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作前期研究,正委會和幾個基督徒團體成立「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Bonum: Christians Caring for Creation,臉書專頁名:基督徒護守大地聯盟),促進信仰群體和教徒反思,和展現信仰的公共性,就「明日大嶼」方案及土地公義方面表達基督宗教的意見。

聯盟最近印製小冊子,總結民間對「明日大嶼」的幾大爭議點, 當局實在需要在申請撥款時回應。

政府向公眾解釋人工島計劃的整個過程都非常粗疏和含糊,面對媒體追問,特首的回應竟是:「不知道」、「不是我決定」、「唔係好記得」, 更表示不需要糾纏是一千公頃還是一千七百公頃。人工島指稱為解決香港居民住屋問題, 即便明日大嶼如期落實,仍要到二○三二年才能開始供應住屋,無法為大量無殼蝸牛提供即時援助,而且人工島表示可居住人口比人口未來估算更多,那人工島目的為何? 我們相信,土地分配才是房屋的癥結問題,而非土地供應。

人工島和生態關係密切, 在全球暖化使水位不斷上升,和極端天氣頻生的情況下,在海上建人工島,水浸風險極大。同時,土木工程署曾於二○一一年進行的報告, 顯示若該新增人工島(坪洲與喜靈洲之間)的位置填海,將對生態、航道、水流及水質等都帶來影響。

有政府高官指整個「明日大嶼」計劃「四五千億走唔甩」,政府無可避免地要縮緊開支,公帑是否可以更用得其所? 

一九八七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 呼籲我們「需要對自然界的完整與週期之尊重,以及在計劃發展必須同時考慮這些事實,而不是鼓吹發展的理想而傷害大自然。」一九九○ 年,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 百年︾通諭說:「大地因其出產豐富且能滿足人的諸多需要,乃是天主給人維持生命的第一件禮物。」(第31 段)教宗方濟各的《願祢受讚頌》通諭,強調我們必須把下一代的公益納入現世代的視角和關愛當中,建立「代際公義」(Justice between Generations),為未來的弟兄姊妹著想,留下永續的生態。

《願祢受讚頌》通諭提出一個值得香港人思考的問題:我們要留給下一代怎樣的世界?我相信, 萬有完全修和是思考這問題終末的目標:人和別人、人與土地、及自然世界各事物之間的修和。土地發展應「先棕後綠藍」,先發展不能回復農用的棕土(而目前一千三百公頃的棕土已足夠回應目前房屋需求),才考慮郊野及填海,這才是公義的土地分配。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