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起行伊始
主顯節(丙年讀經)
讀經一:依六十 1-6 ∣ 答唱:詠 72 ∣ 讀經二:弗三 2-3,5-6 ∣ 福音:瑪二 1-12
「主顯節」詞源來自希臘文的動詞「顯示」(φαίνειν); 金言聖伯鐸主教(S t . Peter Chrysologus)把基督三個奧跡,即異星引導賢士們到馬槽前、在加納婚宴中變水為酒及在約旦河接受若翰的洗禮串連成「主顯三部曲」。天主的光榮在耶穌的誕生和公開生活, 逐漸顯耀。(主顯節第二晚禱謝主曲對經)。主顯節的信息幫助我們,穿越人類歷史的困難與黑暗,跟隨異星尋找基督。本主日福音中賢士們的經歷,也是我們每人跟隨星光的寫照。
大約是中二那年,我在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當輔祭,有次拿起教區手冊逐頁揭,見到一個叫維豪備修院的單位,立即撥電話查詢,最後便一生人第一次離開灣仔區,到了筲箕灣維豪備修院。到了慈幼學校門口,我便被管理員攔住了, 不讓走上備修院。我便請求看更,對他說:「我很想看看備修院是怎樣的,我都將電話交給了負責人。」那位看更對我說:「備修院?已經關閉了! 上面甚麼人也沒有,單單只有聖堂和餐廳,如果你喜歡上去,便去走走吧。」當時我聽到真是晴天霹靂,因為一心想加入的備修院,已經關閉了。那年(一九九七年)剛巧包括我們六位青年,準備叩門回應聖召,維豪備修院便在回歸祖國那一年,再次起錨啟航。回想當年尋找聖召的經歷,百倍滋味上心頭,與本主日福音賢士們找尋嬰孩耶穌的經歷相似。
召叫
福音中描述賢士們, 隨著星光來到耶路撒冷,千里迢迢、歷盡艱辛、來到猶大,再從那裡往白冷。賢士們被救主的星光所吸引,他們經歷過的挫敗與辛酸,對救主的渴望沒有因此而冷卻。主耶穌的光輝進入賢士們的內心,照亮他們心底的黑暗與恐懼,相信小耶穌正在等待著,帶給平安和救恩。他們的目標清晰,一心只想尋找那顆星,「我們在東方見了祂的星,特來朝拜祂。」(瑪二2)時至今日,主耶穌的光仍然照射每人的內心,召叫我們跟隨他的星光。
尋星
不少釋經專家指出, 很可能賢士們是學者,對星象素有研究,而且願意付出時間, 深入探索異星的去向。賢士們的堅定追尋,讓我們體會需要寧靜的時刻,培養清澈明透的心,才能看到星光。然而,我們的日常生活被不同的活動所「充塞」,而不是「充實」地生活。我們到處交際應酬,究竟有多少知心好友?我們到處旅遊觀光,是否找到生命的歸宿?賢士們騰出時間和空間祈禱,便看見星光。試問在高聳大廈臨立的都市,我們是否見到星光,聆聽到天主的召叫?
朝拜與奉獻
福音記載賢士們,走進屋內,朝拜嬰孩,並給他奉獻禮物。(瑪二11 )在當時的猶太文化,朝拜不是一個簡單的鞠躬,而是完全地俯伏(好像晉鐸禮執事伏在地上一樣)。在朝拜中賢士們真正地與天主交談,體會無限的喜樂。他們不但奉獻黃金、乳香、歿藥,還有追尋過程之恆心與忍耐。他們學懂奉獻禮物時,也要把自己完全交付。從此,賢士們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家鄉去了(瑪二12 ),用新的方式繼續往後的旅程。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經歷高低起跌,有時感到氣餒,或變得軟弱無力;但是仍需要學懂信賴,主會讓我們用新的思維重新起行。
總結
賢士們的榜樣使我們明白,無論如何,基督真光繼續守護,陪伴賢士們走過山野幽谷,光照那些不斷尋找祂的人。新年伊始,讓我們傳承賢士們的勇氣,在愛與奉獻中皈依,把真光向四周照耀。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