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小品】當聖方濟遇上蘇丹
主耶穌說過: 「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21)。合而為一這四個字,光在思高版若望福音第十七章中出現了五次,都是指向基督希望我們如何在天主的至一內能夠合一。大概沒有人會、也沒有人敢,反對這個合一的宏願。可是,這個「合而為一」的內涵及表達是如何?
基督所指的「眾人」是指誰?只是基督徒還是包括外教徒?那麼無信仰人士呢?又或反對宗教存在的無神論者呢?其實就是基督徒的合一,每宗派亦有對自己宗派外的基督徒的看法: 有人堅持合一是在可見體制內,在某些領袖下的統一;有的堅持合一是某種形式禮儀表達上的一律;更多的是堅持在若干信仰教義及倫理行為的一致為合一。可喜是許多屬於不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在過去的日子致力於對話及合作,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及在世界面前,見證了同一的創造者、同一的救贖者、同一的聖化者。
與基督宗教外的人士,梵二的說法是「交談」,而不是合一。雖然不同宗教的內容都相異,但都不難找到某方面的「一致」:例如基督宗教與猶太教和伊斯蘭都是一神及啟示的信仰。而基督宗教與絕大多數的其他宗教一樣,都著重人的心靈和生命的終極關懷。
不過,在宗教外,「一」卻往往被扭曲: 就是在二十世紀,打著「一」旗幟的口號,無論是「大東亞共榮圈」、「解放台灣」、「光復大陸」等,都帶給平民多少悲哀、多少惡夢。如何從柏林圍牆(或落馬洲)遠眺邊境外的景象,或背誦東西德、南北越的全名,家父如何遊走於海峽兩岸替友人尋親,都是筆者的少年記憶。曾幾何時,不少人都相信甚麼「無國界」、甚麼甚麼主義,都近似古代「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念, 甚至乎與初期教會的共融相若。
所以,每年的基督徒合一週、或是過去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八六、一九九三以及二○○二年在亞西西召開的國際祈禱聚會、或是南北韓兩奧運隊於過去四次的奧運開幕禮中的在同一旗幟下進場,儘管有一陣陣的懷疑及猜忌聲音, 但總是為不少人帶來一絲絲的希望及興奮。
也許在這個已經被撕裂的社會中,特別是基督徒需要修煉一種合一的靈修。合一的願景,應建基在共同的基礎,在這至一的基礎之內才可以包容多元。教會的至一,來自天主的至一,但既然天主也是一中有三,受造界甚至信仰團體,亦可以有多元。我們全人類、以至整個受造界,既分享同一的家園,就理當在其中彼此尊重,協力維護。如果沒有任何共同的基礎,又怎可以談合一?單一只謀求外表制度的統一或一體、行為上一律或一致,而沒有合一的靈魂,「一」只是虛假的外表,更糟糕的是一把真正造成分裂的刀。
二○一九年適逢馬力克.卡密爾蘇丹這位穆斯林領袖,與亞西西聖方濟傳奇性的會晤八百周年,但願我們都能培養合一的胸襟。
• 本欄作者:伍維烈、何家怡、梁偉才、梁達材、麥琬淑和黄漱芳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