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昌卸下多年教職 任慶禮院導師專注牧民
聖類斯中學(小學部) 課後慶禮院導師徐啟昌在教區中學執教多年,近年轉職為慈幼會屬校慶禮院導師, 專注推行教育牧民工作。他這份轉變來自對教師處境的體會, 以及早年萌生的召叫。徐啟昌早前對本報說, 這崗位是要把慈幼會會祖聖鮑思高神父的精神,充分展現於青少年身上;而轉職導師也是為回應天主召叫,以更徹底的方式去服務青少年。
徐啟昌是聖類斯學校舊生,他指慈幼會早前推行使命夥伴計劃,邀請協進會會士以多元化方式投身慈幼會的青年工作, 身為協進慈幼會士的他,也獲慈幼會陳鴻基神父邀請,擔任全職的課後慶禮院導師。
關心青年靈性成長
徐啟昌二○一六年九月起出任聖類斯課後慶禮院導師,他表示擔當導師後,「能全神貫注在學生身上,去了解他們不同的需要,特別精神或靈性上的需要」,「可以說得上圓夢」。
課後慶禮院導師在學校的角色多變,圍繞四個元素進行。為學生安排活動,亦與學生一同玩樂。學習亦是一個元素,像在受訪前,徐啟昌正協助一位中學部同學補習英語。祈禱及禮儀都是課後慶禮院導師的重要工作,在早上課前邀請學生到小聖堂一起祈禱,亦會在小息與學生在小聖堂分享聖經故事, 信仰培育方面:在小學分初小及高小的慕道團,各有十多位學生參與;同時照顧學生家庭的靈性生活,也為家長設立慕道團。
陪伴與精緒支援都是課後慶禮院導師的工作,關懷被忽略的學生,徐啟昌表示「不是成績或學習能力最弱或最強的學生,因為學校本身都有提供支援,但一些在中游水平成績不高不低的學生,最易受學校忽略」,所以這類學生就是課後慶禮院導師一個主要的關顧對象。
「我在大學修讀心理學,本想擔任社工服務青少年,但種種原因令計劃有變,終成為教區中學教師,以教育去服務青少年。」徐啟昌指近年教育處境改變,令他反思擔任老師的初衷,便希望作出改變:「教師時間愈來愈少,因為要處理大量行政工作,少了時間與學生相處,教學空間有更大的壓迫感。」
再者,他有見於學校少了神父和修士,「學生不能像從前自己讀書的時候,可經常跟神父修士一起玩耍、學習及祈禱;現在自己則履行教友職務,促進及協助這牧民職務的發展」。
徐啟昌認為,慶禮院導師的角色跟其他天主教學校的牧民工作者相似,都是以學生的靈性培育及信仰成長為首要工作,他期望校牧同工,都能繼續在牧民工作上發揮影響力。他說修讀宗教學課程所寫的一篇文章,便是研究有關學校牧民工作者,對如何實踐基督徒的牧民職務,他在結論中肯定這職務,故此希望教會團體可「繼續推動這個職務,好使學校牧民工作能更有效發展」。
轉職曾面對掙扎 學效先知回應召叫
不過, 轉職後薪酬待遇有變,令徐啟昌一度思索,他說: 「因放棄本來的教席轉任課後慶禮院導師,收入未必能應付家庭的需要。而當時自己正在修讀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宗教學學士課程,在課堂中讀到舊約時代不同先知的經歷,就像提醒自己應該如先知般,要按天主的旨意去作決定,要對未來生活有信心,家庭的經濟負擔亦有解決方法。」
而當回想起青少年時的修道願望,以至後來工作後,學校同工勇於回應召叫的榜樣,促使他轉到新的崗位。他在聖類斯中學領洗後,「一心追尋聖召希望加入慈幼會,但當時因為父母並非教友,二人大力反對,只好順應父母意願放棄」。
能放下擔子去回應召叫,徐啟昌感謝太太和慈幼協進會的支持,以及陳鴻基神父的邀請。他說雖然未來縱有不同的挑戰,但會「繼續按天主的旨意去生活及回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