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章主教守夜彌撒家人致辭 --吳亦琨
教區一月十日於主教座堂為楊鳴章主教舉行守夜彌撒,彌撒結束前楊主教外甥女吳亦琨致辭,整理如下:
樞機、主教、神職人員、修女、所有主內的弟兄姊妹:
感恩大家連日禱告,並抽空於今天聚首一堂跟楊主教道別。楊主教是我最親的大舅父,今天我代表家人跟大家分享主教生前的一些點滴。
一月四日晚上為楊主教舉行的追思彌撒,以至今晚的彌撒上,陳志明副主教都分享說,楊主教最注重三個「L」,「The Lost、the Last、the Least——迷失的、最後的、最少的」。
至於家人眼中的楊主教,同樣可以用三個「L」來形容,不過這三個「L」是「Love愛、Loyalty忠誠、The Least最少的」。
首先是愛,愛給楊主教無比的力量,同時亦具備多重意義。愛來自天主,也來自家庭。我們一家人在楊主教的帶領下,從來友愛團結,讓每位在這個家庭長大的一份子,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他同時亦非常熱愛生命,對生命中所有事都充滿熱情同感情。許多人都知道,當他興之所至、歡欣喜樂的時候,甚至會即席高歌;而當他看到新聞片段裡面,受迫害和貧弱一群的時候,多次感觸落淚,徹夜難眠。
他說過:「天主的愛可以成就任何事,不過我們先要開放自己的心,讓天主的愛臨於我們心中。」他又公開說過:「如果面前有一道牆,而這道牆是硬的,我不會迎頭撞去。」他跟家人分享時亦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愛孕育於溝通,如果我們面前有道牆,沒必要硬碰或者摧毀它,反而我們應該保持溝通,讓愛臨於我們心中,想辦法把那道牆變成一道門。如果我們拒絕溝通,就代表我們的心是冰冷緊閉的,就連天主的愛都拒諸門外。
第二是Loyalty忠誠,相信大家都很喜歡慶祝生日。楊主教每年都會特別著重另一個日子,這就是他的晉鐸周年紀念日。去年二○一八年是他晉鐸四十周年,他曾經輕輕同我分享過,他特別注重這一天,是因為他要提醒自己「勿忘初衷」。四十年過去了,他依然對教會忠誠不移,即使在困難、病苦的日子,仍然堅持處理教區的事務。他最後露面的子夜彌撒,距離他安息主懷當日只有十天。他清楚知道那個子夜彌撒,將會是他最後的一次。所以他把握這個機會,請求大家為國內的天主教團體祈禱,因為他們是受迫害的一份子;他亦希望我們反思:對社會上貧困、弱勢的人無動於衷,是否屬於另一種迫害呢?這篇最後的道理亦正正反映那形容他的最後一個L——the Least——最小的。
楊主教一生節儉克己,總是把自己的需要放到最小、最後。我們家人整理他的遺物時,知道他的隨身物品,竟然仍是五十年前他妹妹所送的一份普通至極、不值錢的禮物;而保存得最完好的,是他跟弟弟小時候玩過的一把玩具劍;珍而重之的,還有海量的神學書籍和筆記,以及外甥送給他的小手工、教友送給他的手作小禮物。他經常說:「雖然我是主教,但同時我仍然是當年晉鐸時矢志克己、愛主愛人的神父。」
他在人生旅程中認識了很多不同階層的朋友,當中不少亦腰纏萬貫,很多愛護並支持他的人想送禮物給他。但無論對於家人以至這些財力非凡的朋友,他都回應說:「請你捐助明愛,捐助明愛建學校,以及協助弱勢社群。」他總是把自己的需要縮得很小,同時把有需要者、教育和社會的需要放得很大,大得風骨非凡的他願意為五斗米折腰,去籌得一點一滴捐助,以協助有需要的人。
楊主教曾經在他著作《課室外誌》中提到,很多人不明白為何好人要受這麼多苦?甚至會死?我相信很多愛楊主教的人,今日都懷著同一個問題並尋求答案。他在書中或許已給我們答案。他寫道:「我們能夠面對生活中各種醜惡、困苦、悲傷,並不是因為證實了天主值得我們去相信,而是因為我們經驗主,因為愛主而相信主,而又因為我們相信天主,而不再需要答案。」
今日我們傷心、不捨,但主內的我們大概已不再需要答案。我們只需要努力記得,楊主教給我們的啟發。緊記他奉行的簡樸生活、關愛弱勢社群、時常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用愛去灌溉心靈封閉的人。
最後,我謹代表全體家人深深感謝大家對楊主教的愛護、信任和支持。特別是他生病的時候悉心照顧他的護士團隊,以至醫德堪崇的三位醫生:潘教授和兩位張醫生。主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