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教友總會六十周年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本年成立六十周年,總會原訂於一月初舉行的慶典,亦因教區主教楊鳴章安息主懷而取消,至另行通告。在楊主教喪禮的守夜彌撒和逾越聖祭中,總會成員協助禮儀進行,以千計教友更同心為楊主教和教區祈禱,以另一種形式與教區當局共融同行。
教友總會會徽由三個「C」字加上一個「L」構成(此亦是天主教教友總會的英文字頭縮寫),形成一個有缺的十字架,總會網頁解釋,「右邊欠缺的一部份,表示出教友以不同的身份,『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一24)」
六十年過去,右邊欠缺的一部分,是否已經為教友所填滿,圓滿了十字架呢?如果填滿的意思是全人類的皈依,這目標仍然需要大家加倍努力,並以信望愛三德自勉,向這個新天新地進發。
若說未臻圓滿,卻又無可否認,在過去六十年裡, 香港教友確實把這欠缺的,有所補充。在教區、堂區、信仰小團體各個層面,教友的活躍參與,是一九五九年總會成立之時所不可想像的。堂區議會的出現,為堂區的發展帶來新氣象,今天不少堂區能夠暢順運作,教友的參與及貢獻,居功至偉。
在取得成果之餘,我們還是要展望,因為那欠缺仍在,在教會生活裡,我們亦同時感受到,教友的參與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以堂區議會為例,雖然存在已久,但堂區議會如何在堂區裡發揮作用,應該在哪方面發揮作用,議會與司鐸、與教友的關係應該如何,仍然是不少堂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在此,教友總會的會徽,仍然是重要的提示,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友:教友參與教會事務,是以教友的身份參與。因此, 在參與的過程裡,時刻要謹記的是:教友的使命。基督叮囑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就是要把福音傳到地極。今天堂區事務繁多,處理實務之時,如何保持福傳之心呢?這正是未圓滿之處,也是挑戰。
(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這裡的不同身份,是指每個教友自身的身份,引伸而言,就是指教友用自己的身份,在教會內服務, 在社區和群體中福傳。這既強調發揮各自不同的能力,也同時代表彼此的尊重。本年是青年年,重點是「聆聽」、「充權」、「同行」,這固然是提醒教友如何對待青年教友,也是不同身份者,對其他人應有之道。不以身份為限,聆聽其他聲音,讓不同教友在教會內發揮其所長,一同推動福傳,今天未做到最好,實為另一挑戰。
(三)要做到自身投入又尊重他人,並不容易,所以「基督的苦難」,亦是教友參與教會時重要的基礎。高高在上的聖言自然沒有苦難,基督的苦難源自祂的俯身就下,進入人類這個團體。祂的投入、祂的愛、祂的理想,同時是祂的失敗、祂的苦難、祂的死亡——由愛至死而後復活。然而,基督沒有放棄我們,祂仍然相信人類可以改變,走向美善。因此,我們在教會團體內,既要學習基督進入人類團體的勇敢與謙卑,也要相信每一個團體成員有其成聖路。
在此祝賀教友總會成立六十周年的同時,也讓我們謹記這欠缺的部份,需要我們虛空自己的心,加以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