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加拿大香港移民王穎賢 回應召叫 往南美秘魯服務
生於香港的加拿大移民王穎賢修女, 是秘魯「天主計劃的僕婢」(the Servants of the Plan of God)團體成員之一。九年前,她為回應天主的召叫,離開加拿大的家人,隻身到秘魯修道和服務當地有需要人士,本年十二月她途經香港,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找到天主是我生命中最開心的事」。
王修女生於公教家庭,讀中一時,與家人移民至加拿大多倫多, 在繁重的學業和適應的壓力下,她逐漸遠離天主。王修女說,直至念大學的姊姊因參加天主教同學會, 才重新把她拉回到天主身旁。王修女在二○○二年參加於多倫多舉行的普世青年節,令她開始參與大學的天主教同學會,及後到秘魯參與「天主計劃的僕婢」義工服務。
大學畢業後,王修女曾在手提電話公司任職程式員兩年;在這段時期,她回想在秘魯服務的時光, 一直思考天主的召叫,期間她曾辭掉工作到秘魯的團體生活半年,以辨明召叫。
回想當初決定回應召叫到秘魯服務,王修女指最大的掙扎是「如何照顧我的父母?」但在三次前往秘魯的旅程中,她終認清天主的召叫,明白全心全意侍奉主才是她生命裡的目標,終於二○○九年往秘魯加入「天主計劃的僕婢」,並已發暫願。
加入「天主計劃的僕婢」 往秘魯傳教
「天主計劃的僕婢」自二○ 一四年起, 創建修女樂隊「Siervas」,而王修女正是成員之一。
她指出「音樂是所有人的共同語言」,期望透過音樂向不同語言的人傳福音。西班牙語「Siervas」意思是「僕婢」,現有九名成員; 成員負責爵士鼓、結他和大提琴等樂器,混合古典與流行音樂元素。
在樂隊吹奏單簧管的王修女希望,歌曲能成為更多人接觸天主的方式。她憶述一位女士曾感謝樂團的歌曲令她走出抑鬱,而在日常的牧職中亦給予成員們創作的靈感。
透過歌曲與天主相遇 音樂乃眾人語言
王修女認為在樂隊中能看到天主不同的特徵,例如鼓代表了力量,而歌聲則代表了天主的柔和。此外,樂隊中不少修女曾接受音樂教育,所以在樂隊成立以前,她們已經常創作樂曲。王修女感謝天主把賦有不同音樂才能的修女聚集一起,和天主對她的安排。王修女從小便學習單簧管,但一度暫停學習;加入樂隊後, 她才醒覺天主的每一步都有祂的意思。她續指雖然她們並不是歌星, 但每次唱歌和演出都是她們與天主之間的相遇。
「天主計劃的僕婢」於一九九八年,聖母升天節當天成立;在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均設有分部。團體現有約一百七十名修女,王修女作為團體內的第一位華人修女,現時亦有另外兩位來自香港的修女加入。團體宗旨為病患、弱小者服務;修女亦作不同愛德服務,如監獄探訪和開辦兒童中心,照顧父母是在囚人士或有酗酒問題,而未得適切照顧的二至五歲小朋友。在二○一四年新增的音樂福傳事工──樂隊「Siervas」,更於秘魯以至海外開展音樂會,其中於一六年二月,在墨西哥由教宗方濟各主持的彌撒上,該樂隊向廿五萬人獻唱。
訪問當天,同團體的Elizabeth Sánchez Valdivia修女指現時團體修女的平均年齡為二十六歲,不少修女在加入修會前已完成大學課程, 甚至已經就業,當中不乏教師、醫生、工程師,她認為「專業知識令我們能幫助更多人。」
是次訪港的行程中,王修女與Elizabeth修女於十二月三日與本地公教音樂組合會面。她們認為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希望,因為他們自願在工餘時間侍奉天主,令她感動。王修女在香港待至十二月十日,除了探親外,期間亦到訪了聖十字架堂和太古城彌撒中心,為「天主計劃的僕婢」團體籌款。(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