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心硬的政府
近月有數件事令筆者覺得特區政府是否瞎了眼、聾了耳、硬了心?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小市民的苦況。早前特首林鄭月娥以香港人均壽命長、鼓勵就業為名,將長者申請領取綜援的年齡由六十歲提高至六十五歲,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更稱「當大家都一百二十歲時,六十歲啱啱是中年」。政府此措施引起各黨派的反對,於一月十七日立法會通過檢討綜援的無約束力議案,包括擱置收緊長者綜援的申領門檻,以及檢視釐訂援助金額的機制。後來特首林鄭月娥公布「補救措施」,六十至六十四歲健全成人綜援受助者每月可獲1060 元的「就業支援補助金」。新政策下,新申領綜援的六十至六十四歲健全人士,只可申請健全成人綜援,並須參加「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才可獲得補助金,而長者綜援的每年2240元的長期個案補助金、每月340 元的社區生活補助金、眼鏡費用津貼等則不獲發放,每月相差最少636元。政府面對全城批評,仍不肯收回此政策,只肯作「補救」措施,這究竟是政府的面子要緊,還是基層長者生活要緊?
此外,政府在去年三月宣布「關愛共享計劃」, 為預算案「補漏拾遺」, 向預算案未能受惠市民派發4000元,經近九個月後終於公布申請辦法,但卻造成大混亂,因申請手續相當複雜,除了要符合一系列的條件外,因為物業、差餉、所繳稅款多少……等,導致不同人能申領的金額不同,加上不能透過網上申領,必須上網下載或親身索取表格,表格又印製不足,真的看不到甚麼「關愛共享」, 反而令人疑惑政府是否有意弄到如此複雜, 使人卻步不去申請。
公立醫院前線人員人手不足,醫護人員與病人比例失衡,醫療儀器日漸破舊卻未有更新等問題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少前線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而政府及醫管局遲遲未能解決問題而為人詬病。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迫爆問題,激發的怨氣已升至沸點, 繼護士協會一月十九日集會「鬧爆」醫管局後,在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亦於一月二十六日出席「不在沉默中谷爆」申訴大會,反映前線人員苦況,有醫生稱醫生流失率高,人手有限,工作非常忙碌,擔心診症時會疏忽「走漏眼」,最終影響病人。而在醫護儼如陷於「水深火熱」的工作環境之際,醫管局卻拍攝短片為醫護打氣回應前線醫護人員的控訴,醫護忙到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屯門醫院卻送小食作打氣之用,令人哭笑不得,政府及醫管局只作一些門面公關工夫,卻未有正視問題所在,令人失望。
以上近期的三個事例, 可看到決策者是如何離地,看不到人們的需要,只以長官意志行事。耶穌曾教訓門徒:「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 就當作眾人的奴僕。」(谷十44 ), 可是現在為官者只願作大,不願作市民的奴僕,這就苦了市民。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