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醫院推出新書 慶祝創院一百二十周年

期數
3914
刊登日期
2019.02.2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2 月 24 日 常年期第七主日

(天亞社訊)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在香港創辦的聖保祿醫院,最近將其逾一世紀的歷史出版新書,作為醫院一百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中英文版的《聖保祿醫院歷史足跡——關愛服務百二載》,於去年十二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出版。這是該中心於二○一六年受聖保祿女修會委託,研究聖保祿醫院歷史,花了三年時間得出的成果。

《聖保祿醫院歷史足跡》的內容分為四章:醫院創始(1898-1945)、戰後復甦(1946-1976)、高速發展(1977-1998)及邁向第二個百年(1999- 2018)。各章還包括「時代掠影」的欄目,展示該段時期的醫院建築、人物及醫療設備等珍貴圖片。

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 照顧棄嬰 服務貧弱

來自法國的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於一八四八年抵達香港,是首個在港服務的外國女修會。她們來港不久隨即成立「聖童之家」,由最初照顧被遺棄嬰兒,後來也開始照顧孤苦無依的年長婦女。一八九四年,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爆發鼠疫;此事啟發修會於四年後的一八九八年,創辦「為華裔婦女和嬰孩而設的醫院」,時人普遍稱為「法國醫院」。

修會香港及台灣省會長張月娥修女在醫院周年紀念的獻辭中也指出這一點。她說:「雖然醫院至今成立了一百二十年,其歷史卻不為大眾所認識。不過,令人好奇的是,時至今日,大多數人仍跟醫院成立之初一樣,繼續稱之為『法國醫院』。」

醫院最初是在灣仔海旁東的「聖童之家」內提供服務。由於空間有限,限制了醫院的擴展,至一九○八年,修會在跑馬地的加爾瓦略山會院開設分院。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昔日的海旁小鎮發展成熙來攘往的熱鬧城市時,兩所醫院已不敷應用, 也不再適合那些需要寧靜環境休養的病人。

醫院一九一八年遷至現址

一九一八年,修女們把兩所醫院遷往銅鑼灣區現今的位置,更名為「聖保祿醫院」,於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祝聖彌撒。故此,二○一八年也是醫院搬遷一百周年紀念。

聖保祿醫院是香港目前歷史最悠久的私立天主教醫院。其他三所分別是聖德肋撒醫院——同樣由聖保祿女修會於一九四○年創辦;嘉諾撒醫院(明愛)——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於一九二九年創辦;以及寶血醫院(明愛)——由寶血女修會於一九三七年創辦。後兩所非盈利私立醫院分別於一九九一及九七年交由香港明愛管理。

《聖保祿醫院歷史足跡》不僅記錄了這所百年醫院自身的發展,同時交織著重要醫療事件和政策,以至它們對醫療界和社會的影響。譬如,醫院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艱難地重新出發,以及過去幾年內地孕婦湧進香港產子所造成的影響。

天主教研究中心走訪法國 翻查本地歷史檔案訪問修女

據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表示, 中心副主任、比利時籍聖母聖心會士譚永亮神父(Patrick Taveirne)為研究醫院的歷史,曾親自走訪聖保祿女修會在法國沙爾德母院的檔案館;而研究團隊的其他成員則翻查修會在香港的檔案,還採訪了三十多位過往或現在服務的醫院員工和修女。

《聖保祿醫院歷史足跡》中英文版本各有兩百多頁。書中還包括醫院現任執行董事張柱見修女及自二○一二年起擔任該院首位全職醫務總監何兆煒醫生的文章。張修女以聖保祿女修會的精神回顧醫院的歷史;而何醫生則從醫療管理的角度及未來的挑戰來綜述醫院的理想和實踐。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