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規劃錯誤下的代罪羔羊
歷年冬季流感高峰期政府醫護人士,都面臨醫院求診者逼爆的困境,政府均未有加以正視,直至去年歲末終迫使醫護人員聯合一些社運人士上街,矛頭直指新移民不斷增加而構成醫療壓力,促源頭減人。
政府的回應,沒有在內地人移居來港的單程證審批權上作出明確表示,但二○一九至二○二○年財政預算案上增撥七億,用作:(一)上調醫生當值、醫護人員特別酬金計劃津貼及病房支援人員薪酬;(二)增加資深護士,加強病房夜間服務;(三)增加專職醫療人員職位,改善晉升前景;(四)增撥資源,繼續推行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
無疑,這相較早前找演藝名人拍廣告片及向醫護人員奉送魚蛋小食打氣等舉措沒那麼搞笑,但觀乎對解決醫療壓力的思路卻如出一徹,只是這七億在醫護人員看來比較實惠,但卻沒顯出解決問題的決心。政府看逼爆的問題,會不會就看作是醫護沒士氣呢?這七億費用反而令人覺得是對一班在困境中發聲抗議的醫護的一種侮辱,認為他們要利益激勵而已。
周永新教授、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均指出逼爆是規劃失誤所至。一九七四年的《香港醫療及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白皮書訂立每一千人有五張病床,現醫管局只有二萬八千張,香港七百五十萬人口,床位與人口的比例只是三點七張。現在病床已逼爆走廊,病人甚至要睡在洗潔盆下,如床位比例達標,病床增加了,將往那裡放呢? 為逼爆而新增的人手,反而更要在如在鼠窟的非常有限空間中鑽動。陳沛然醫生指出,要興建新醫院,由籌劃至落成使用估計要十年,在今次的財政預算中,我們只見政府賣地,卻未見為建新醫院的撥地,可見將來逼爆的情況只會有增無減。這樣,莫非真要源頭減人?
要求取回審批權,港府失敗多次,似乎是中央政府的禁忌,比向特區政府爭撥資源還難。一百五十個單程證來港人士背景及新來港人士使用醫療服務,政府沒有資料數字,這是另一項規劃弊陋。但根據彭鴻昌指出,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佔六成多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而新來港人士多是三、四十歲的青壯人士,設若他們用公共醫療服務,最多是餘下三、四成的一半。民粹反應的一個共通點, 就是不理客觀數據,只信看到「事實」的片面。我絕對體會醫護受壓迫者的感受和他們所處的困境,但就是政府將資料諱莫如深,又沒有相應對策,為大家做就民粹陷阱。
一如政府增撥七億回應逼爆問題,偏離了增撥足夠資源以徹底解決醫療問題這個重心,醫護和社運人士又何嘗不是偏離了這問題的重心, 卻在問題旁端發難,效果是使新來港人士成為規劃錯誤下的代罪羔羊,加深社會人士對他們歧視,實在不必。「每一個人,尤其是基督徒,均有義務設法樹立普遍的弟兄關係, 這是真正的正義及持久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礎。如果我們拒絕對待某些同樣依上主肖像而受造的人為弟兄,我們便不能真心呼求天主,全人類的天父。人與天主的父子關係以及與他人的弟兄關係如此相互扣連,就如聖經所說: 『那不愛的,亦不認識天主。』(若一:四,8)」(《八十週年》通諭# 17 )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