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四旬期 力行愛德

期數
3918
刊登日期
2019.03.22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24 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在四旬期內,全體信眾一同迎接基督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死而復活。作為基督徒,我們多多少少都體會過基督轉化的力量,祂所帶來逾越的喜樂,由此,我們亦有能力以愛還愛,服務及奉獻教會和社會。

在標誌四旬期開始的聖灰禮儀日上,神父在我們額上劃上十字聖號,提醒無論我們是誰,有一天終歸於塵土, 現世所擁有的並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我們在此人世旅途,著眼的是付出了多少愛,在弱小者身上是否看到卑微的耶穌。

天主既然讓我們生於香港,對於住在此地的人,與我們必然有所關係, 我們應如何去愛他們?如何實踐團結關懷?同一社會內,因為赤貧而需要「饑者食之、裸者衣之、渴者飲之、埋葬死者」直接形哀矜愛德善工的並不多,但因為收入不足以應付生活,而失卻尊嚴的家庭,卻比比皆是。

在當今這城市,每五位香港人中, 就有一位活於貧窮線以下,他們可能是沒有能力支付子女各項書簿雜費的母親、是因為擔憂退休金不足而足不出戶的老人、因為開工不足而長期睡在廿四小時餐廳以求省錢的基層、因為種族和宗教而遭受就業歧視的少數族裔。

今天香港的基督徒應再透過甚麼方式來行哀矜,向天主以愛還愛呢? 

路加福音記述,當群眾問耶穌該作甚麼時,他說:「有兩件內衣的,要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應照樣作。」這是一個甚麼樣的邀請?曾體會過基督在我們的生命中死而復活的人, 透過祈禱自有回應。

因為當我們打開心靡,慷慨地願意以愛還愛時,天主的面容自會在不同弱勢群體當中顯出。

為擁有財富者,了解自己只是財富的管理者,分施予匱乏者是向有需要者還債;身處政府高位決策者,了解一切能力地位來自天主,當以團結關懷原則來制定政策;企業家可透過給予生活工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及人性化的工作條件,來與他的下屬分享天主供應予他的財物;主任司鐸和堂區領袖,更願意開放堂區地方成為社區內窮人相聚、得到支持的地方;擁有知識、人際網絡的基督徒,可以聯合其他人在社會上以更顯明的方式及倡議新觀點,組織更多懷有善意的人們,進行「教導愚蒙、解人疑惑、安慰憂苦、勸人悔改」神哀矜愛德善工。以上種種都能將致貧的社會結構改變,消除結構上的罪惡,讓香港社會更多人受惠。可能有些基督徒會說, 以上神形哀矜都是過於理想主義,難以實踐。本篤十六世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明言:「我們有可能誤解愛, 把它排除於倫理生活之外⋯⋯在社會、法律、文化、政治、經濟各領域上特別有這樣的可能。」

天主呼召現代基督徒以祂所賜的才能與世物,在文化、社會及經濟的領域上建立更廣寬的兄弟手足情,透過犧牲與人分享天主所充沛施予眾人的,我們就能存於同一聖神之內,成為基督在世的不同肢體,進入基督光榮的——「復活」——生命得到轉化更新和更大的恩寵平安。

四旬期的旅程是一個懇切祈求內心皈依的良機,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 就如同我們有兩件內衣,被邀請與其他人分享其中一件時所感受到的張力。然而,這股張力為復活是必須的,也是一個福音的邀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