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醫院牧靈工作者周蘭娟 借助癌病康復經歷助人
醫院牧靈工作者周蘭娟去年獲頒二十年的長期服務獎,她說:「這工作使我以不同的方式接觸人,讓更多人看到天主的愛。」早年從癌病康復過來的她,亦借助一己經歷去陪伴病人。
回想一九九八年入職,周蘭娟二月廿日對本報說,她一九九七年在聖十字架堂領洗後,加入聖母軍,教徒見她性格樂觀、善於溝通,便建議她成為牧靈工作者。
而在領洗後,周蘭娟感到難以平衡工作與信仰生活,希望「可以作服侍教會的工作」,毅然辭工,在聖母軍導師的鼓勵下,投信應徵醫牧工作。她曾在酒店、餐廳、商業機構,擔任接待員、秘書,銷售員等工作,雖然服務行業工時長,但她說因此培育了細心的特質。
從同工病人身上學習
曾經,周蘭娟為工作前景而經常轉工;擔任牧靈工作者後,她則為不同的服務需要,而調往其他醫院。現服務於廣華醫院和黃大仙醫院的她,曾在九龍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和明愛醫院等工作,她認為每次調院去認識新的同事與病人,都是個學習過程,而從中學習到不同醫院的獨特之處,認識不同需要的病人。
周蘭娟指作醫院牧靈工作者最重要工作是「聆聽、陪伴及關顧」,「聆聽」能讓病人知道,自己還有選擇能力、在低潮時仍有人明白。她說,「我們永遠不會替病人作任何決定」,而病人大部份的詢問,「並不是在徵求意見,而是表達恐懼」,因此,她需要理解問題的癥結後,幫助病人思考背後的情緒與問題。
擔當教會與病人橋樑
「很多人或義工都以為,這份工作只是探望病人。」周蘭娟說,牧靈工作者每天更要負責不同的工作,其中跟同事「交更」亦相當講究,他們需要交代病人前一天的狀況、當注意的地方;此外亦要管理義工每月的出席率和服務時數等。
作為病人與教會的橋樑,牧靈工作者亦扮演協調角色,為有需要的病人聯絡神父去安排聖事;同時亦要為病人家屬提供情緒和心靈關顧。
她指病人家屬在面對噩耗時,多只關心事務安排,如住院安排、身後事的安排,卻忘記了自己的心靈需要。所以,在這時候她都會提供心靈關顧,「在他們混亂時,送上平安和支持」,表達教會對他們的關懷。
培育方面,醫院牧靈工作者需要報讀四次的臨床牧靈培訓課程(CPE),包括每次二百小時的課堂,以及二百小時的實習。周蘭娟認為每次都能透過課程更深入了解自己;而當中涉獵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我在工作上處理情緒」。
在醫院裡,牧靈工作者見盡生死病痛,而在傷痛、愛莫能助的時候,周蘭娟都會祈禱,以信仰作為服務基礎,向上主尋求幫助。「神父曾在禮儀訓練課程中說過:『在祈禱中送別親友,是最好的祝福和善別。』」周蘭娟曾在祈禱中送別一位婆婆,看著自己熟悉的病人離世,人難免會有所傷感,但她認為這是一份來自病人的祝福,「讓她能在祈禱中送別」。
因患病加強同理心
周蘭娟曾於二○○二年患上乳癌,其後康復,而她認為這是天主對她的祝福。在病痛中,她反覆問自己:「我與病人相處的方法真的行得通嗎?」而這次的經歷讓她以過往陪伴病人的方式,去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她指自己因此更明白病人的痛苦,「要我三天躺在床上,都這麼痛苦,何況有些病人要躺上數十年?」 這經歷令她認清病人的需要和痛苦,從而作更有力的陪伴。
在與病人相處的廿年裡,周蘭娟意識到疾病只是生命中的一塊石頭,人最需要的不是避開它,而是使它不影響自己的生命及生活質素。而在病痛中,她仍能看到天主創造的美好,「痛苦會留痕,但不會永遠停留;而面對歡樂,我們永遠都能如一的笑著」。(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