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課有感」到「何去何從」

期數
3919
刊登日期
2019.03.29
作者
艾慧詩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3 月 31 日 四旬期第四主日

這篇不是甚麼嚴謹的考察紀錄或報告分析, 只是筆者從個別、有限的前線經驗引發而來的感觸和回顧,盼望這些分享能引發同工的關心和祈禱,一起為上主交託給我們的學生,多想一點點。

筆者近幾年參與教區教理中心的宗教培育, 常有機會為二年級學員「觀課」。一方面這是課程考核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個別老師對學員的指導和關顧。

修讀的學員不少是年輕的老師,有自己任教的本科科目,所以報讀教理班,可能是希望多一門「手藝」旁身,又或校長要求,又或想「轉型」,理由不盡相同。

這幾年觀課後,有幾次的心情是大起(也是喜)、大落。「起和喜」是因為在觀課時,自己也被觸動、很投入。學員老師設計不同的學與教活動,引發學生反思生活的經驗,帶出聖言的喜訊,之後幫助學生從新考慮自己的生活抉擇,讓他們體會福音的希望和活力。雖然在短短數十分鐘的課堂時間,討論不會很深入,卻為學生埋下福音的種子。這總是美麗的、動心的。而課後檢討時,給予學員回饋,一起優化教案,更是另一種喜樂。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問那個「落」是甚麼? 這是當筆者和學員傾談而來的失落。特別是在過去這幾年,筆者特別讚賞幾位很熱心、實習表現很好的學員時,說:「將來繼續努力教宗教科, 這課堂很好,你是一個很有感染力、喜樂的宗教科老師啊!加油!」這幾位學員雖來自不同學校,卻不約而同說:「不會了,因為自己有任教的本科,課堂已很多,主要是任教高中班。校長不會『放人』的。」筆者問:「你自己喜歡教宗教科嗎?」他們答說:「喜歡,和教自己的本科有些不同,剛才「借堂」教宗教科時,看見學生眼仔碌碌,腦筋在轉,心有轉化,自己也喜樂。但校長之前也說過,我一定要多教本科,沒有多餘課節可教宗教科了。」(註:觀課的一堂是借用另一位老師的宗教堂作為實習觀課) 

筆者就此也曾向一些校長和科主任了解,他們也慨嘆說:「是,很難放人,因為他們本身是好認真、好盡責的老師,所以難以放人。他們任教的又是主科或公開試的科目,更加難放『好老師』走了。」有些校長說:「他們是好老師,即使教任何一科,也可以生命影響生命,都沒有問題。」

這些慨嘆及安慰的說話,不知是否個別事件。筆者亦明白校長作為一校之長,需要為很多學校事務及人手安排取得平衡,所以這不一定是對與錯的問題。但心中總是有些迷惑:這些年青的、優秀的宗教科老師不是很好的宗教培育傳遞者嗎?校長思慮了甚麼,因此表示一定不能「放人」?我們天主教辦學的優次究竟是甚麼?我們在學校的宗教培育將會何去何從? 

回想當年,筆者十分欣賞前校長的看法,那修女校長說:「對好的、有心的宗教科老師,我一定支持,因為並不容易找到,我會盡力安排, 讓他任教多一些宗教科課節,而他本來的科目, 我總可以找到其他老師代替,雖然不容易,但我會努力!」

欣悉教育事務處提出宗教科老師的專科專教新安排。筆者同時也想到:安排或邀請哪些適合的老師來專科專教,也是另一項重要考量。

祈求上主給予智慧,讓同工在艱難的抉擇上,找到更合乎上主心意的道路!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