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由「后土」到「帝」和「天」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因此決定傳給其子伯益。禹死後其子啓按照堯舜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 讓東夷的伯益作君主。結果諸侯離開伯益投奔啓。這乍看是臣子和人民都支持啓,即天下人都捨棄了禪讓制而擁抱家天下父子相傳的獨裁。有人認為禪讓只是各政治勢力角力下的文明戲,到了禹的世代,連戲也懶得演了,便公然地父業子承。真相極可能是: 禹在世時已暗中培植啓的勢力,安排兒子奪位。夏啓即位,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權勢者以天下為自家私產的規矩。但啓去世後便發生了太康兄弟五人爭奪王位的變亂,結果太康即位。太康死後兒子仲康即位。仲康死後,子相即位。這時東夷族中力量較強盛的有窮氏首領后羿趁夏王朝王權之爭佔據夏都,奪取了王位號稱帝羿。但不久遭親信寒浞謀害。寒浞自立為帝,把羿的妻子(不是傳說的嫦娥)也強佔了。之後,寒浞追殺逃亡在外的夏帝相。相被殺,其妻躲藏在母家有仍氏(今山東金鄉境),生下夏帝的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後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掌廚)。這時夏朝遺臣靡集結遺民滅寒浞, 立少康為王。經過一番折騰,夏朝宗廟復位。這是東夷驅夏總行動中的一個插曲。
使東夷真正成為中原之主的是成湯。商人愛以帝嚳這類叫法稱呼尊者,帝嚳、帝俊、帝乙和帝辛( 紂王) 都是「帝」字行頭。古籍也稱帝嚳是黃帝之後,但商人明明是東夷後裔,怎解?估計是後世儒生為了讓夏商周三代的君王皆有正統神族血脈而給追加的祖源。有說商人的母系來於東夷, 且商人在先公時代也都生活在東夷文明中。東夷的信仰中心是帝俊,不是后土,更不是黃帝。有說夏族神話黃帝常和龍緊密聯繫,商人的神話卻常出現鳳鳥,兩者大相逕庭。但商人也拜龍,夏人也有崇鳥傳說,很難以此區分兩種不同的文化。倒是商代夏, 人民不再低頭叩拜后土,而轉向仰面擁抱上帝反而較可信。商之前的華夏只有始祖崇拜,沒有先祖崇拜。黃帝是許多部族的始祖,而黃帝之子卻沒有得到供奉。商人則不然,成湯之前的先公都得到祭祀,每一任商王都都可以庇佑後人。帝俊系統的神話,除了本人, 子女都成為神話人物,這是與炎黃系統不同的。後來殷周交替,周人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用「天」的信仰取代「帝」的地位,也許到了最後, 人們的信仰中心經歷了從「后土」到「帝」,再到「天」的轉變,周人把商人的「帝」解釋為天下共有的「昊天上帝」,強調了「天」並非單是商人的祖先,而是所有族群的共同主宰。此時炎黃系統的神話又再次和帝俊系統融合,但帝俊系統的許多人物被逐出神話視野, 到周時,抽象的「天」的信仰便取代了先前具體的物神信仰。因此,孔子可以不語怪力亂神而只覺受命於天,儒教始終沒有成為宗教,中國也沒有出現主流宗教。但,作為昔間神話故事的滿天神祇仍在傳說裡佔一席之地,這就是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華夏神話的大致狀況及對其形成過程的猜測。(神話興真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