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囤的是雜物 積的是創傷

期數
3922
刊登日期
2019.04.1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21 日 耶穌復活主日

那是一個堆滿了雜物,散發著陣陣臭味的單位。木門只能開啟一小部份,勉強讓一個人進入。門後是林林總總、堆積如山的物品,包括︰報章、紙皮、鋁罐、膠樽、過期食物、衣物、日用品等。不難想像,家中已寸步難行,廁所用不到,廚房進不去。若按捺不住好奇心,嘗試去翻動物件,就要有親歷「蟑螂大遷徙」的心理準備了。

他是一位長者,原與兒子同住。因相處不來,兒子幾年前搬走,剩下老人獨居現址。相依為命的家人,自兒子搬走而改變。為了避免提及兒子,便減少與人說話。漸漸,與人接觸易發生衝突,也因為衝突再減少接觸。與人的聯繫愈來愈少,只專注於收集和變賣物品,藉此繼續過活和生存。長久以來的堆積,引來衛生的問題,臭味傳出、蟑螂跑到鄰居的家。終於,鄰居在忍無可忍下,向房屋署作出投訴。

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有一個名為「家庭支援計劃」,透過外展服務方式接觸區內隱蔽或與社區疏離的人士或家庭,從而轉介或提供支援服務。房屋署因案主難以溝通及情緒激動, 故向本中心尋求協助。我們明白,案主可能因與兒子、鄰舍的關係和面對種種的創傷,對別人也無法信任。若一開始便要求他丟掉雜物,就如否定他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一樣。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一下子變成「無用」或「垃圾」。筆者與房屋署溝通,希望署方酌情處理。署方理解到案主的情況,除了按指引發出警告,也提供了合理的時間予案主清理,並考慮到案主一人的困難,也答應安排了清潔工協助。

即使面對案主的抗拒、謾罵, 筆者仍抱持無條件的關懷與同理心, 去理解案主所面對的困難和內心需要。筆者明白,案主需要的是情緒的支援、別人的協助,而不是別人為他做決定,或強制要求他丟掉雜物。故此,筆者在過程中,逐步邀請他參與「整理物品」的過程,例如與案主一同逐一清理每一件物品,鼓勵他以「騰出空間」、「令自己舒服一些」的角度,讓他自行做決定。同時,也協助他訂下時間,每星期有規律地一同整理。現時,透過房署主任及清潔工的配合,案主的合作和參與,數次清理行動令案主騰出廳中一大片空間。

接下來,繼續提供輔導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因我們明白到︰受過的傷,是需要療愈的時間;所囤積的, 是需要告別的空間。

•明愛家庭服務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