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在白髮老人前 應起立

期數
3923
刊登日期
2019.04.26
作者
葉寶琳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4 月 28 日 復活期第二主日

香港特區政府聲稱為解決我們常在街頭見到傴僂老人在街頭拾荒,曲著身子在大街小巷拾紙皮變賣,收集半天,連一餐午餐都買不到,在香港富裕社會中竟不罕有地出現這境況,實在令人心痛。

四月二日的立法會公聽會上, 一名六十七歲的拾荒婆婆(人稱黃婆)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吐苦水,稱近年「搵咗十份工無一份有人請」,但原在社工系教學的羅局長卻回應一句「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黃婆立即忍不住流淚,試問誰會願意拾荒半天只有十元八塊?其實只是沒有選擇下的工作。

黃婆的淚道盡了香港長者的辛酸,勞碌半生,社會卻不能保障他們過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聖經說「如有人不照顧自己的戚族,尤其不照顧自己的家人,即是背棄信德,比不信的人更壞。」(弟前五8) 

可惜,政府卻沒有在制度上照顧香港的家人。政府早年否決實行全民退保,只用三級制的長者生活津貼,令留有不多「棺材本」的長者難以獲得援助,許多長者,只能獲每月千多元的「生果金」

。在這背景下,政府竟然在去年提出將長者綜援申請年齡由六十歲提升至六十五歲,令本身已窮得要申領綜援的長者,要多等五年才可申請較高額的長者綜援。面對社會壓力,特首卻說, 「我都超過六十歲,今日仲係每日十多個鐘頭咁做嘢」,特首這句說話令人覺得多冷酷!貧窮長者的體力勞動工作又怎能和特首工作相比呢?基層人士大多只能做體力勞動工作,到年老時身體多有勞損, 特首的話顯示了無情,也有無知。

長者生活難, 患長期病的長者和其家人更困難。早前轟動社會的「黃伯殺妻案」,反映了雙老的照顧問題。二○ 一七年中,當時八十歲的老翁黃伯,因照顧壓力、因不忍妻子受苦,親手肋死七十六歲因中風癱瘓妻子性命,本來他亦已寫下遺書,與妻子共赴黃泉,後來希望公眾會關注到雙老照顧問題,主動向警方自首,其後承認誤殺罪。事件公開後,許多人討論「安樂死」的問題,這不是轉移視線嗎?如果長者都可以安享晚年,誰會希望早點了結生命?黃伯說「呢啲係社會問題,係窮人必定要行嘅路⋯⋯要有多啲叻人帶我哋蠢人行。最緊要幫我哋啲蠢窮人, 多啲選擇, 多啲路就少好多悲劇。」

黃伯的心聲是給香港社會警鐘,如果香港的長者有安老的選擇,哪會有悲劇發生? 

聖詠集說「在我年老時, 求你不要拋棄我, 在我氣力衰弱時, 不要遠離我。」( 詠七一9)讓我們在經文中默想, 提醒我們對長者應盡照顧的責任,不止是對家中的長者,也是對社會上的其他長者。

「在白髮老人前,應起立; 對老年人要尊敬,應敬畏你的天主:我是上主。」(肋十九32 )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