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照顧 照顧者
近年在媒體許多照顧者壓力爆煲的不幸事件,最近一對患病中年伴侶因不堪病患和照顧智障兒的壓力,而雙雙跳樓自殺;也有前年八旬伯伯因不堪照顧壓力,親手扼斃癱瘓妻子。以上例子的當事人,都曾向友人提及寧願「安樂死」。社會因而進入「安樂死」的討論,當然在天主教信仰角度並不贊成安樂死,但除了否定外,同理心、切身處地了解照顧者處境後,就會了解到這其實反映了,他們正在面對強烈痛苦而急於離開。作為社會一份子, 我們應反思,社會支援為何少得要令這群照顧者以了結自己生命來終止痛苦。
照顧者生活繁重,除了協助被照顧者的起居飲食、日常護理(或需照顧大小便、更換尿片及尿喉等衛生工作)、物理治療和鬆弛肌肉運動外,他們還是家人的精神依靠。照顧者常常要全時間照顧家人,也會擔心獨自留下家人在家,因此照顧者的私人和社交空間都很少。這些繁重的工作, 令照顧者身心俱疲,隨時壓力爆煲。
特首上任時提出社區照顧「零等候」政綱,但根據政府最新數字,現時有超過一萬二千人正在輪候各類型的長者社區照顧資助服務,可是多項服務輪候時間長達一年半,簡單如送飯、陪診、協助長者洗澡等服務,也要排期近一年。多達四千名智障人士要長期苦候宿位,嚴重肢體傷殘及中度弱智人士宿位,亦分別要輪候十四及十年,嚴重弱智人士宿舍輪候時間更長達十五年以上。
近年政府推出殘疾及護老照顧者津貼,惟當局所訂的門檻太高,已領社會福利的市民被排除於外,受惠於長生津的兩老亦無從受惠,結果受惠人數極少。因此,民間多年來向當局爭取增加及改善殘疾人士住宿、日間訓練服務、社區照顧服務、暫託服務,並向照顧者提供緊急支援。
社會訓導提醒我們: 「我們更有義務成為人人的近人,並在遇到的機會裡,積極為他們服務。」(梵二《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27 ), 又指出「(殘障者)也是完整的人, 有著相同的天生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雖然有些缺乏和痛苦,影響他們的身體和機能,他們更明顯地強調人的尊嚴和偉大。既然殘障者是享有一切權利的主體,他們該得到幫助,參與各方面的、他們能力所及的社會生活。假如只容許身體完全健全的人工作並度團體生活,那是根本對人的侮辱並且否定我們的共同人性。這樣作法,豈不要實施嚴重的歧視,健康和強壯的人對抗弱小者和病人。」( 《工作》通諭22 )宿位不足問題,令照顧責任落在照顧者身上,他們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 所以社會和教會的支持非常重要,讀者如果認識類似有需要的家庭,聆聽、陪伴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或者至少在他們困苦的時候,能夠有個喘息的出口。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