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斟字酌】由「卩」談起

期數
3926
刊登日期
2019.05.17
作者
秦思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5 月 19 日 復活期第五主日

「卩」,是「阝」的另一寫法嗎? 

它不是「阝」的另一寫法,是一個兩畫的部首。《說文解字》說︰「(即卩),瑞信也。」

「瑞信」是古代天子頒給諸侯作為憑信的圭玉。若依《說文解字》解釋,「卩」即後世的「節」。依歷史記載,蘇武出使西域時,手持著皇帝所賜的「使節」,亦即象徵國家大使身分的權杖。他被匈奴王軟禁時,一直緊握它,以表示絕不會背叛祖國的決心。

圭,本來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手持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也叫作笏。「笏」念作「忽」。

後來,大臣朝見天子時,都拿著笏板,他們會把要向君主匯報的資料,記錄在這塊笏板上以免忘記,因此笏可說是大臣朝見天子時的備忘錄。笏板後來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東亞地區,各地的大臣都紛紛師法天朝上國,使用笏板作為朝見天子時的備忘錄。

最初的笏板是用竹製成,後來用骨、牙或玉製作。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中國古代官員手持的笏板都是上窄下寬,笏板的長度規定是二尺六寸。唐朝時規定,官員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明朝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牙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笏板在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

附笏板圖: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