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羅林樞機受環時訪問大陸學者信徒反應不一

期數
3927
刊登日期
2019.05.24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5 月 26 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綜合天亞社╱亞洲新聞訊)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接受中國《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環時)英文版訪問時談及中梵問題,國內學者與信徒反應不一。

《環時》五月十二日在網上刊出帕羅林樞機的專訪,他是首位接受中共媒體訪問的教廷國務卿。截至五月廿日,帕羅林樞機的訪問報導未出現中文版本,只有中文媒體海外版出現幾行引用的字樣。

專訪由意大利記者郗士(Francesco Sisci)和《環時》記者張羽(Zhang Yu)負責。郗士同時為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員,他曾於二○一六年專訪教宗方濟各。

在全文二千多字的英文訪問中,帕羅林樞機指出,中梵在去年九月就主教任命問題簽署臨時協議只是個起點。

他表示,中梵雙方的溝通渠道正發揮作用。

他又說:「中國和聖座不在討論各自體制的理論,也無意重提已經屬於歷史的問題。相反地,我們正在為具體的人的生活尋求實際的解決方案,他們渴望安穩地度自己的信仰生活,並為自己的國家作出積極的貢獻。」

帕羅林樞機又表示:「教宗方濟各不僅視中國為大國,同時也深知它擁有著富饒的文化,長久的歷史和偉大的智慧。」他指梵蒂岡與中國可以在促進和平、對抗貧窮、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領域上合作。

內地學者王美秀:中梵高層積極互動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退休研究員王美秀指,帕羅林樞機接受了《環時》的採訪,令她深感意外和有趣,不過她形容《環時》此舉,「頗耐人尋味」。

她對天亞社說,自去年中梵達成協議;而今年四月,兩國又在沒有外交關係下,梵蒂岡獲中國政府邀請,並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中梵高層的積極互動,向國際社會展現出一種彼此靠近的新形象」。

她續說:「這些交往有助於這兩個古老且偉大的實體和機制互相了解,治愈創傷,減少過去因主教任命問題引發的衝突,消除陌生感,進而開展合作,為逐步取得具體成果帶來了可能和希望。」

此外,她稱可以設想,「假如梵蒂岡能夠派出和我國能夠接納梵蒂岡常駐北京的代表,以便雙方隨時溝通、更及時高效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更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以及改善我國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

不過,國內教友保祿認為天亞社表示,他不同意帕羅林樞機談到有些對中梵關係的批評時,認為批評者只想維持舊的地緣政治平衡。他強調,這不是維持地緣政治平衡,而是抗衡獨裁暴政。

國內教友若望認為,是次專訪與正在爆發的中美貿易戰有關。他對天亞社表示,中共是借帕羅林的訪問,「拉攏梵蒂岡,有意識影響中國在貿易戰不利局勢,大有拉幫結夥的意思,分化歐洲與美國,企圖達到孤立美國的用意」。

另一訪面,亞洲新聞報導五月十五日指出,有信徒認為帕羅林樞機對現況「沉默」: 「為甚麼樞機主教不去談及中國的十字架被毀和其他正在發生的迫害事件?為甚麼當許多地下神父被愛國會壓迫時,梵蒂岡只表示願與政府的和解,而避免談到任何愛國會的惡劣行徑呢?」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