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道】孟夏風雨幾番新
復活期第六主日(丙年讀經)
讀經一:宗十五 1﹣2,22﹣29 ∣ 答唱:詠 67 ∣ 讀經二:默廿一 10﹣14,22﹣23 ∣ 福音:若十四 23﹣29
陽台外, 風聲奏鳴,夏雨淅瀝,宇宙竟夕哮喘。
清晨的輔大校園, 黃葉灑滿地上,煙雨中一派淒清。淨心堂肅穆靜立,像神魂超拔的隱修士。雨霧中的上主的聖殿,讓我想起初期教會,也曾經歷幾許風雨。本主日第一篇讀經宗徒大事錄,記載外邦人的教會,曾激烈爭論,外邦歸化的信友,是否須割損的問題。最後,教會派遣保祿、巴爾納伯和幾位信徒,上耶路撒冷晉見宗徒,尋求指示。
耶城會議與宗徒傳承
宗徒和長老遂開會討論割損的問題。耶城的會議,按教會聖傳,並非大公會議,卻包含不少大公會議的元素: 其一、宗徒和長老出席會議;其二、以會議解決信理上的嚴重爭拗;其三、以書面(信函)的方式定斷信理;其四、宗徒派遣教會代表猶達和息拉,陪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向幾個外邦教會宣讀會議的定斷。耶城會議中,宗徒和長老, 分享基督的君王職, 以基督之名,實踐了宗徒對教會的領導權,彰顯「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宗徒傳承) 的真理。此外,宗徒和長老深入討論議題後,伯多祿和雅各伯相繼發言, 眾人靜聽。前者凸顯伯多祿的首席權。雅各伯是當時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領袖,按其職責,提出個人見解。會議最終決定, 外邦歸化信徒,無須遵守梅瑟法律。
耶城會議確立了宗徒傳承和伯多祿的首席權,同時定斷梅瑟法律指向基督, 而基督是法律的滿全。得救唯靠信仰基督,外邦歸化信徒, 無須守梅瑟法律。打個比喻,某人從未念中學,卻憑自學考取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此人須否補讀中學?當然無須,因為大學異業, 已預設具備中學水平,何必多此一舉,再唸中學?耶城會議對後世教會的發展,影響深遠。
天上和地上的教會
本主日第二篇讀經默示錄,以象徵的方式,描述天上之城(天上教會)的榮耀。城牆共有十二塊基石,刻上十二位宗徒的名字。此一神視,與第一篇讀經互相呼應,以鮮明的象徵,顯示地上和天上的教會生命相連:天國由此世開始,卻在彼岸達致圓滿,信徒必須跟隨基督,邁步永恆。神視同時彰顯,羔羊基督為天上教會的明燈,也是地上教會的基石,領導教會走向永生。神視也確立十二位宗徒,為地上教會的傳承者, 為基督所派遣,牧養教會,將福音傳遍普世。
成聖之路荊棘滿途
歷史長河中,教會是朝聖團體, 在基督的帶領下,邁向永恆。基督將君王,司祭、先知的職務,授予與宗徒, 由歷代的主教繼承。朝聖路上,主耶穌從未應許天常蔚藍,風平浪靜,甘泉湧噴。朝聖之旅是出谷之旅:聖神引領地上教會,藉聖職人員(聖統制),領導各時各代教會團體,出離死亡幽谷,走過乾涸沙漠,翻越萬刃高山,橫渡險惡大洋。路上蛇蠍滿途,風霜雨雪,火山地震,實是平常。本主日福音,主耶穌卻許諾,只要承行主旨,必會恩賜平安!然而,主賜的,並非外在的安全, 而是與主相偕,無論環境順逆,世途艱困,內心常存平安。主也承諾,必會派遣護慰者聖神,引領教會,渡過世海, 在成聖路上不斷超越自己,回歸父家。
埋首寫作,不知夜之將至,天上已換上星圖。窗外,高架橋上的汽車往來穿梭,無時或絕,恍惚在告訴我,人生苦短,天國路上,不容等待。
嗓一口清茶,品嚐孟夏的清芬,整裝上路,主恩相隨。夢,就在手邊。
•主日講道由慈幼會張心銳、道明會左旭華、香港教區黃君右及耶穌會黃錦文四位神父輪流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