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參與八九活動 教友郭翠兒走上關上路
(本報特稿)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五月十八至十九及廿五至廿六日,假沙田聖本篤堂舉辦六四回顧展,其中於十九日舉行分享會,邀請第一屆支聯會常委夏其龍神父及現屆正委會主席郭翠兒,分享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經驗和反省。
郭翠兒指出,六四事件堅定了她的信仰,及往後參加香港民主和社會事務的心志。
為郭翠兒,六四事件是她人生中再一次的洗禮。自幼領洗的她不常返教會,「一年只去一、兩次聖堂,也沒有上主日學」。
她坦言爸爸是左派人士,自少郭翠兒便有留意中國時事,且「積極視她為我的祖國」。一九八一年她到北京旅遊時,看到當地市民受到不公平對待,也令她對內地的政府心感不滿,「但我仍然視她為我的國家,期望她會改變」。
在一九八九年初,郭翠兒開始回到教堂,到沙田的華福堂(彌撒中心的前身)參與彌撒,但仍未與其他教友有太多交往。
當時中國學生因胡耀邦逝世,聚集在天安門前要求反貪污、推動中國的民主,人們都感到「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但後來北京把這場民主運動定性為「動亂」並宣布戒嚴, 郭翠兒指五月二十日她在港響應號召,不顧八號風球上街遊行。由於當時交通暫停,家住火炭的她要走一段路才可下山:「走上與以往人生不同的路,不再只顧吃喝玩樂。」
往後的主日,她和其他教友一起參與遊行,一同念玫瑰經、祈禱,及在紅磡火車站參與祈禱會, 「在唱《願你平安》時,我們都痛哭失聲」。她說,那時候她以教友的身份為榮,「原來有信念的人,可以携手一起完成一件事」。
自六四後,郭翠兒一方面開始服務堂區,加入讀經組,努力鑽研聖經;另一方面積極服務社區, 以爭取在香港落實民主,「一九九一年第一次的立法局選舉中,幫忙拉票」。
自香港回歸後,她指面對「八三一事件、議員被DQ、青年被禁止參政及送中條例」,經常都會問天主「香港的明天會是怎樣?」但作為基督徒, 她堅信只要堅持真理,民主中國總有一天會出現, 六四能以民主運動之名,寫進中國的歷史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