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筆容辭】居家安老何時能實現?

期數
3929
刊登日期
2019.06.07
作者
李緹瑩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6 月 09 日 五旬節主日

社署二○○三年起實施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 登記長者資料及完成評估後,會為他們編配及輪候受政府資助的服務,包括安老院、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等。該署資料顯示, 截至上月底,有一萬二千人正輪候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約十二至十九個月;另有四萬一千人輪候政府資助的住宿照顧服務,其中輪候津助及合約院舍的時間長達三十九個月。從以上數據可反映,服務供應遠遠跟不上需求。

最近,該署擬更新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不再容許身體機能屬中度缺損或以上的長者同時輪候資助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解釋新機制提升了評估精準度, 讓更多長者將獲評估為有服務需要,包括認知障礙症患者,冀將有限服務提供予更有迫切需要的長者。他承認修改機制後,社區照顧服務將成重災區,政府必須加強居家安老配套。

相比以往的評估機制,新機制未能顧及身體狀況介乎中度缺損長者情況,他們身體退化的情況可以來得很突然,而新機制待他情況變得很差才容許他們輪候資助院舍,而根據長者人口正逐年上升的趨勢,筆者不相信新機制會大幅減少輪候資助院舍的時間,尤其是需要高度謢理的院舍名額從來嚴重不足,筆者估計新機制會令這批長者輪侯院舍時間變得更加長,而社區照顧服務亦未必配合他們高度護理的需要。

故此,改制後社區照顧服務將面臨更大挑戰,目前社區照顧服務的量與質均落後,政府表示會加快興建更多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增加改善家居與暫託服務,亦需加強照顧者、離院支援等服務。政府甚至表示,長遠而言,將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現在使用量比例的三比一逆轉至一比三。

筆者對於政府擬將院舍及社區照顧比例逆轉為一比三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政府終於肯去落實讓長者居家安老的大方向;擔憂的是,要讓體弱的長者能在社區生活,除了就著現存的社區照顧服務作出改善外,還要不同界別包括政府去全方位推行家庭友善的政策。

家庭友善並不是甚麼新政策, 政府在這十多年也鼓勵僱主推行家庭友善政策,相關措施如五天工作週及彈性上班時間等。但這些措施不止推行力度不足,亦未有針對顧者的需要包括要陪診,及在照顧體弱長者也有不少支出。

因此,推行家庭友善政策時,應有更多針對性的措施,其中包括照顧者陪診假期,以及推行家庭工資也很重要。天主教社會訓導認為,工資的原則是, 不應只著眼市場中的供求原則,更應以能否「養家」作為考慮的原則,以及工資能否維持家庭應有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對於基層家庭的照顧者,挑戰更大,壓力更大。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www.hkjp.or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