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展覽 重溫中國青年進步思想

刊登日期
2019.06.07

(本報訊)本年為「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孫中山紀念館今起至八月廿五日舉行「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透過八十一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回顧這場啟蒙青年愛國精神和民主科學的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發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集會遊行,這思潮亦蔓延全國。其後由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知識份子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於一九一五年展開, 他們宣揚民主、科學、自由與平等的思想,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相輔相成。

故此, 五四運動展覽的重點展品,包括一九一五年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魯迅任北京大學國文系講師的聘書、一九三三年出版的《科學畫報》、一九二○年錢玄同抄寫的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以及魯迅首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初版本等。

而整個展覽分為八個展區, 包括「破舊新思想」等,介紹五四運動對當時社會、思想及文學等方面的影響。

是次展覽由康文署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主辦,不少展品亦來自北京。四月廿五日的記者會上,該館研究室副主任及副研究館員秦素銀對傳媒說,展出刊物如《青年雜誌》等,都為當時的青年帶來新的啟發,喚醒青年去關心國家,追求社會進步;而馬克思的思想亦因此在中國推展。

秦素銀說, 五四運動亦反映當時青年和學者的風骨,青年因請願被捕,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向政府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表示一力承擔, 最後亦保護了學生安全。

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則期望,青年能透過認識五四運動,培養關心社會的意識。他指這運動當年帶動了青年以至不同階層的人民關心國事。此外,為配合展覽,該館與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劉澤光和該院校學生、校友合作,創作並展出一系列藝術作品回應五四精神, 當中帶出青年對民主自由等價值的反思。(鄧) 

•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見孫中山紀念館網站:hk.drsunyatsen.museum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