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開檯食飯」 讓劏房戶分享美食

期數
3929
刊登日期
2019.06.07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6 月 09 日 五旬節主日

(本報特稿)根據二○一七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中西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說,是最不貧窮的地區, 但西區仍住著不少低收入人士;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和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的調查便指出,去年西區有三千四百多間劏房。

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去年在一間公司支持下開辦「開檯食飯」,邀請住戶人均居住面積少於七十平方呎、租金佔入息三成或以上和正在輪候公屋的西區居民成為「飯腳」,於週五、六晚聚集在中心,利用商戶所捐贈的食材煮食, 並在此用餐。明愛期望藉此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並拉近鄰里之間的關係。

位於石塘咀和合街的「開檯食飯」,約有六百平方呎的店面,內裡擺放著幾張摺檯與摺椅,一張簾子後面的廚房,放著商用雪櫃、爐具以及食材,大部份設備為該舖前身的薄餅店留下,部份則由街坊捐贈。

「開檯食飯」項目統籌羅詠琪早前對本報稱,「說到中西區,人們容易聯想起豪宅,卻忽視了這區也有劏房問題」,故此社區的支援與關注較少。她說,這中心亦作為明愛對石塘咀區的支援點,讓街坊能在日常生活中遇上問題的時候, 只消走幾步便能來到中心求助, 「不用乘車或走上斜坡才到達」。

營造同檯食飯情誼

參與此活動的多是育有子女的劏房戶,羅詠琪引述家長說:「我一個人沒有問題,但小朋友還在發育。」故此每逢周五六,劏房戶接孩子放學後,便到社區內的街市、商販及食肆拿取捐贈的剩餘食材, 再到中心煮食。在訪問當天,他們取了薑、生菜、豬肉、魚尾等,其中一位飯腳趙先生說會視乎當天的食材和人數,再商討菜式及數目,「在有限的食材下創作」。飯腳下午四時許便陸續到中心準備食材, 「分工合作,誰先到便誰先準備」。

趙先生參加這計劃一個月多,他七十平方呎的家裡只有一個電磁爐、電飯煲,「煮簡單的蒸餸,沒有煎或炸,免得家裡烏煙瘴氣」。羅詠琪認為,開檯食飯讓飯腳大展身手,「做家鄉的涼拌麻辣菜或耗電來煲的湯水」。她指即使當晚多人參加飯局,幾張桌子迫在一起也不要緊,「最重要是營造同檯食飯的感覺」。

分享中建立支援網

羅詠琪指參加者從以往每個月參加一次的「愛心飯局」,到現在一星期見兩次,彼此關係加深; 而且,他們多是劏房戶,生活處境相近,「面對輪公屋、照顧小朋友、情緒的壓力等等」,所以作為同路人,可以更無所保留地分享。她指即使有些飯腳已離開西區遷往公屋,但仍保持聯絡。

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前夕, 飯腳亦聚集在中心共同過冬,一起「醃製豬皮和魚蛋來作盆菜」。在本年初由明愛舉辦的社區活動中, 飯腳亦為街坊準備湯圓,這服務讓他們走出局限,自身技能亦獲別人認同。

貢獻己力幫助下一代

在家長準備晚餐的同時,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亦為小朋友安排功課輔導班,由聖保羅書院的高中學生指導,羅詠琪指「小朋友不用黏著父母,發生煮食意外,親子間亦有更多獨自空間,減少父母的壓力」。她又憶述一名中學生在課後對小朋友說:「希望將來你們都可以運用知識,回來幫助下一代的小朋友。」

中四級學生許懷博自去年十月起多次作輔導班義工,他指小朋友雖然生活環境較貧窮,但感受到他們對學習的熱誠,「經常主動發問」。

現時該中心亦有由街坊自發舉辦的英語拼音班,以及外籍人士舉行的英語故事活動外,羅詠琪指他們仍在了解街坊的需要,希望減輕他們生活的壓力;而本年四月起,該中心逢星期三舉辦英文班, 讓未能參加興趣班或補習班的小朋友學習。(吳)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