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陪伴青年面對社會爭議

期數
3933
刊登日期
2019.07.05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07 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剛過去的七一遊行,市民繼續要求當局正式撤回引渡條例,民意仍清晰地維護社會固有的自由價值。

香港民心被指於「雨傘運動」後散渙疲乏,社會亦在分歧中承受撕裂;但這次反引渡條例運動卻在短時間內動員逾百萬人遊行,可謂民主運動重見曙光。

雨傘運動期間,基督徒群體的意見有時較極化;在反引渡條例事件中,一些本身較為低調與溫和的團體也公開反對修例,可見主流意見相對清晰。究其原因是市民的人身安全與公民自由或因修例面臨威脅,因此團結起來反對。而隨著青年的公民意識有所提升,市民亦因傘運上了寶貴一課,基督徒群體以至整個公民社會,能以更成熟的態度去面對危機,更耐心在社區與不同人士對話。

青年成為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的主力,當中的社會行動光譜很闊,部份人選擇堵路,部份則在社區向市民解釋修訂案對公民權利的傷害。而突破機構六月公布調查: 約八成受訪青少年稱為撐公義上街,並非受他人煽動,可見青年多經過深思熟慮。

基督徒群體亦積極回應這場運動,一首歌曲「Sing Alleluia to the Lord」更成為他們的參與標記。在天主教會內,多個堂區和團體奉獻彌撒或舉行祈禱會,為香港祈禱, 有神職人員到請願區以祈禱、歌聲陪同青年,沒有冗長的教導。這份陪伴和聆聽,足以令青年感受到同行者的關懷。

不過,進取者會嫌教會投入太少,慎重者則擔心教會走得太前; 事實上,基督徒在事件中的行動光譜寬闊,有在前線遇上催淚彈的, 也有藉祈禱與陪伴助人渡過不安者。有人或希望教會一錘定音,有人則希望繼續維持這寬闊光譜,讓不同關社理念並存、對話。

觀乎青年的參與, 他們本身經過通識與傳媒教育洗禮,篩選資訊比上一代人更精明,這令人反思到,中老年人當作甚麼準備,才能陪伴青年面對幽暗。

教會團體早前因應「青年年」舉辦《D O C A T天主教青年社會訓導》培育活動,當中有探討社會參與和廣義的政治意義。此書是寶貴的青年培育資源,教宗方濟各在書中向青年寫道: 「請你們參與政治,為正義和人類的尊嚴而奮鬥, 尤其是為窮人中的窮人。」這帶出基督徒參與政治應出於愛德,光譜縱闊,仍需以愛德為依歸。

讓我們繼續為青年和社會祈禱,同時亦當透過團體的表樣,讓青年感受到教會的同理心,從而在信仰光照下,把這份關懷延續到社會當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