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對話促進公民參與

期數
3935
刊登日期
2019.07.19
主曆
主曆 2019 年 07 月 21 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過去幾個月, 香港人都因引渡條例修訂案事件,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和不安。這次事件影響之大,蔓延到社會各階層:因政治爭議衍生的警民衝突、對政權失望以死相諫的青年,以及攻訐謾罵各執己見的政客。此刻,在爭取公益與正義的同時,不少人更渴望的是安頓心靈,早日找到出路,對症下藥解決困局。

奈何,近年社會紛爭不斷,不少市民希望有更佳的機制去整合不同意見,這民主進程有賴眾人愈加傾聽與對話,然而,表態文化與互扣帽子的風氣,以至輿論非黑即白均窒礙對話。

從引渡條例修訂案的討論可見,社會比以往更渴求信任與希望,這迫使眾人思考,如何能重建信心與對話的基礎,讓停滯的社會再度向前?這是刻不容緩的事實。

天主教教會內,由於取向的不同,基督徒群體對修例爭議亦浮現了不同聲音。縱使著眼點不同,但都是為了社會益處進言。

為基督徒來說,眾人互為肢體,這份共融是應有的標記,而正因為肢體的面貌各有不同,才能互補互助。此種關係,同樣是社會公益與和諧的基礎。

教會群體面對不同聲音時須要彼此陪伴,同時要為信徒找到交談的基礎,其中天主教青年社會訓導(DOCAT)幫助我們認清關社的出發點,它指「當不公不義傷及社會時,教會有責任與義務大聲說出來」(33),這亦是青年信徒積極回應引渡條例的原因與使命所在。

社會訓導就參與社會的勉勵, 清晰指出交談與合作的脈絡。公民參與是民主的基石,眾人要一起透過合作去履行這份使命,須注視團結互助;不只作個人的付出,也要讓他人參與,因為,「全民參與是參與式正義的核心」(99)。

故此,任何群體推動公義的時候,都需要與社會上不同的人對話和合作,才能為社會建立完整的公民參與。觀乎香港情況,青年亦須理解壯年人對請願者的期望。正如社會訓導亦提醒眾人,在公共領域上當保持愛德。

正因為眾人共負公民參與的使命,面對修例爭議,基督徒不能獨善其身,再者,當中的爭議考驗眾人的對話能力;而社會亦不能無視爭議所造成的傷痕。

面對這些挑戰與傷痕時,基督徒要有更深層的培育。就是常著眼於超現世的層面上,因為成事在天,若基督徒把自己有限的能力全託付於主,相信他自會照料;若能把自己與天主交談的耐性和信任, 用諸於與人的對話時,即不難為社會找出更全面的共融,可交談、互信的見證。

廣告